第二節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1 / 2)

一個25歲的大學畢業生,工作後的第一個暑假隻身去廣州遊玩,購物計劃有NIKE鞋和800多元的球拍……還擬訂了去青島和黃山遊玩的計劃。而他在農村的年過花甲的父母,背負著為供他上學而欠下的3萬元外債,在承包的20畝農田裏“麵朝黃土背朝天”地辛勤勞作,有時到街上賣一天菜才能賺10塊、20塊錢。

這名大學生不曾給父母一分錢,還從母親手中拿走了400元買自行車的錢……這個事例出現的原因就在於兒子缺乏責任感,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丟失了培養責任感這一重要環節。

曾經有這樣一位同事,嗜“玩”如命,凡是屬於“耍錢”之類活動無所不通。一次家中請人蓋房子,妻子叫他去買菜,直到中午也不見人影,原來他又到外邊賭錢去了。妻子罵他“沒心沒肺”,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沒有責任感的表現。

責任感,簡單地說就是自覺地把分內的事做好的心情,是人的立身之本,成事之根,做人之道;責任感就是為國家盡忠,為工作盡職,為父母盡孝,為家庭盡心,為子女盡責,為朋友盡力;責任感就是勇於承擔屬於自己那部分責任的意識,就是能從生活的坎坷中吸取教訓、積累經驗的能力。

責任感對於個人、事業、家庭和社會,都是至關重要的。工人有了責任感,才會有產品的豐富和精良;農民有了責任感,才會有糧油的供給和富足;醫生有了責任感,才會有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教師有了責任感,才會有學生的成長和成才;戰士有了責任感,才會有國家的和平與安寧;司機有了責任感,才會有旅行的安全和迅捷;學者有了責任感,才會有科學的發展和昌明;家人有了責任感,才會有家庭的穩定和溫馨;公民有了責任感,才會有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公仆有了責任感,才會有民眾的福祉和安樂。人人都有責任感,家庭就會和諧,社會就會安定,國家就會進步,人類就會文明。反過來,一個人如果沒有責任感,就會對國家沒有忠心,對事業沒有專心,對工作沒有耐心,對追求沒有恒心,對父母沒有孝心,對配偶沒有誠心,對子女沒有愛心,對朋友沒有真心……總之,無論哪個方麵都將會一事無成,甚至會給事業和家庭帶來損失、苦痛和災難。

國際商用機器(IBM)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監白文傑指出,在IBM,我們最看重的品質是誠信負責。對自己負責,對身邊的人負責(包括家庭、朋友、客戶、同事),對社會負責,對話語負責。即做人誠實,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就要堅決做到,這是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的基礎。隻有這樣的人,才能贏得長久的成功。他認為,隨著全球化進程和科技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這一點越來越重要。

孩子的責任感絕不會憑空產生,也必須經過家長的精心培養。

首先,要培養孩子自我服務、熱愛勞動的意識,要從小教育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負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進入幼兒期就已經有了獨立意識的萌芽,他們什麼都要來個“我自己”如何如何。隨著年齡的增長,諸如洗手帕、穿脫衣服、疊被子、整理玩具、收拾房間等等,都要孩子獨立完成。甚至可以要他們自己製作一些玩具、上街購買生活、學習用品等,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必須要孩子自己完成。如果經常壓製孩子的獨立願望,他們將來可能成為一個處世消極、無所作為的人。家長要讓孩子樹立“我會”、“我行”、“我能”、“我自己來”的自信心。這種自我感覺非常寶貴,因為它是孩子得以發展的內心驅動力。有的孩子上了小學,還由母親給穿衣服、擦屁股……這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和發展的權利,是十分可怕的。

其次,要教育孩子對家庭負責。要安排孩子從事家務勞動,讓孩子懂得,“勞動是人類存在的基礎和手段,是一個人在體格、智慧和道德上臻於完善的源泉。”(烏申斯基語)這一點,馮玉祥將軍可以說是成功的典範。他在美國期間,要求子女都要從事家務勞動,而且必須輪流做飯,連最小的兒子也不例外。無論輪到哪個孩子做飯,都必須親自掌勺。即使他們的母親主動幫助,也隻能為孩子打下手。馮玉祥還規定,男孩子也必須學會織毛衣和簡單的剪裁,並要學會使用縫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