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誌,就是毅力。“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漢·司馬遷)人生路漫漫,需要人們“廣其學而堅其守,薄其利而厚其質”;需具七擒孟獲之韌性,需有六出祁山之誌向;亦需有不為世人理解、忍受孤獨之毅力和眾人皆為不可為而為之大勇。
意誌是一種優良的品質,需要家長去培養。其最寶貴之處,也正在於意誌可以衍生培養出許多優良品質。
1999年被美國哈佛大學錄取的劉亦婷,她的母親劉衛華認為,“通向成功的路隻有一條,那就是:認準目標,堅持不懈。”為了培養劉亦婷頑強的意誌,她總是在女兒放棄自己還沒達到的目標時,鼓勵、吸引她繼續下去。比如,在劉亦婷很小時進行的找球、撿東西的訓練,那時劉亦婷想拿什麼,又拿不起來,就用表情、聲音和動作求助母親,她隻是幫著解決一下孩子克服不了的困難,然後仍讓她自己進行到底。如果婷兒在哪碰疼了,也不去安慰她,而是要求她“勇敢”、“不怕”,盡快轉移她的注意力,吸引她觀察新事物,以盡快忘記疼痛。這樣,在劉亦婷年幼時期,母親就為她奠定了堅定意誌的基礎,使她能夠從容地麵對巨大的心理壓力和承受身體的極限考驗。
為此,劉亦婷的繼父張欣武還為劉亦婷設計了奇特的“忍耐力訓練”——捏冰一刻鍾。婷兒當時捏的,是在冰箱裏特意凍得結結實實的一大塊冰。劉衛華還和女兒進行過“踮腳半小時”的打賭,即扶著欄杆,踮著腳做“金雞獨立”的姿勢30分鍾。兩次的結果是劉亦婷大獲全勝。
劉衛華在書中深有感觸地寫道:“從婷兒嬰兒時期就開始培養的意誌力,在不斷強化的過程中,已經達到了相當棒的程度。如果不是有如此頑強的意誌力,婷兒根本就不可能在積極準備高考的同時,現學現考托福和完成12所美國大學的入學申請。這種連續數月的高強度超負荷運轉,需要何等堅忍的意誌才能撐下來呀!”
對孩子意誌力的培養,更要從小事入手,及早實施;要一以貫之,持之以恒。當孩子處在童稚時,要創設各種困難情境和複雜條件,錘煉之,磨礪之;當孩子缺乏毅力,自暴自棄時,要以“精衛填海”、“誇父逐日”及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典型事例感染之,啟發之;當孩子麵臨困難悲觀失望,裹足不前時,要以果敢生動、富於激情的語言激勵之,鞭策之;當孩子缺乏堅韌性、忍耐力,心灰意懶、萎靡不振時,要以嚴格的要求和堅定的信念約束之,鼓舞之;當孩子小有成就,誌得意滿、心浮氣躁時,要以“滿招損,謙受益”、“驕傲多半基於無知”的古訓警示之,訓誡之。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相信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此言對家庭教育是一個很好的啟示,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會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