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體活動中培養自信 孩子都是渴望得到同伴或他人的積極評價的。當他們受到集體的尊重而體會到精神上的滿足時,自信心就萌發出來了。因此,父母要創造條件,讓孩子融入群體之中,給他們在群體中得到鍛煉和褒獎的機會。同時,要防止孩子間的嘲笑、挖苦、諷刺等不良行為,避免孩子間的心理損傷。特別要引導孩子形成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鼓勵的氛圍。
鼓勵孩子注重自己的儀表 要引導孩子注意自己的形象。服裝不求新貴而要穿得整潔得體,發飾不需奇特而要符合年齡和身份。個人的儀表受到他人直接的稱讚或間接認可,有利於孩子自我觀念的發展,有利於形成自信心。
有位兒童教育專家提出,要讓孩子充滿自信需要三個必要條件,即相信自己,敢於批評自己;信任他人,愉快地接受批評;他人信任,在信任中管教。
實踐表明,真正相信“我能行”的人,是敢於進行自我批評的人。一個人不可能不做錯事,特別是對於孩子來說,是在他們知錯、認錯、改錯中長大的。有自信的人做錯了事,從不怨天尤人,而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結果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自信。有的人專門為自己準備一個本子,把自己所做的“傻事”都記錄在案。實際上記錄過程也是個自我反省的過程,這樣,既可以發現自己不行的一麵,同時也證實了“我能行”的一麵。
自信者不僅能從表揚中獲得力量,而且能從他人的批評中獲得力量。要讓孩子懂得,批評你的人都是關心、關注你的人,不管他是善意還是惡意,都是可以從不同方麵給你教益。聽到批評,重要的是盡力去做好你應該做的事,用事實證明你是對的,那麼,別人怎麼說,就無關緊要了。如果你的事情做得的確不好,就是花十倍力量進行辯解,也是徒勞無益的。如果受到不公正的批評,大可不必生氣,隻是微微一笑就行了,這是信任自己也是信任別人的一種表現。
作為家長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在信任中長大的孩子才能充滿自信,信任的力量在於讓孩子覺得“我能行”。假如父母每天早上都是提醒孩子帶這帶那,結果孩子偏偏丟三落四。孩子本來有能力管理自己的學習,由於家長的不停“嘮叨”,使孩子失去了自信。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去發揮,孩子反而學會了管理自己。
實踐證明,家長理解孩子,信任孩子,把他們當做家庭中的普通一員對待,既不特殊,也不忽視,更不溺愛。滿足他們合理的要求,讓他們自己去實踐,使他們的想象、創新、動手能力得到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信也就隨之建立起來。即使一時做錯了,也不要橫加指責。要敢於讓孩子自己選擇,因為孩子的選擇體現了孩子自己的愛好與內心的需要,是孩子用自己的思維支配自己的行為,這不僅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同時也堅定了孩子“我能行”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