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喜好的情緒”;心理學定義為動機的一種表現形式,指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是推動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功的開端;也有人說,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的人,他的生命就不會燃起智慧的火焰……那麼,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去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呢?
我們知道,興趣同需要密切相連,是在實踐中隨需要的發展而產生、發展的。因此,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必須在實踐和遊戲中潛移默化地進行。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記錄了這樣一個事例,為了激發愛彌兒的識字興趣,其父精心策劃了一個“騙局”:他製作了幾張精美的請柬,分別寄給家中的每位成員,當晚父親帶上夫人和其他孩子出門去了,回來後眉飛色舞地告訴愛彌兒,他們去參加的晚宴是多麼豪華和豐盛,聽得愛彌兒心馳神往,垂涎欲滴。此時父親驚訝地問,你不是也收到請柬了嗎,為什麼沒去呀?愛彌兒懊喪地說我不識字,還以為隻是一張漂亮的圖畫呢。然後就急切地拿出請柬,請求父親教他識字。在孩子充滿求知渴望的時候傳授知識,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世界最早論述早期教育的名著《卡爾·威特的教育》中,記敘了羅森布魯姆教授改變小卡爾·威特對數學不感興趣的做法:把豆子和紐扣等裝入紙盒裏,父子二人各抓一把,比較誰的多;在吃葡萄等水果時,數它們的種子;在幫助女傭人剝豌豆時,一邊剝一邊數不同形狀的豆莢中各有幾粒豌豆。還有玩骰子的遊戲,玩法是將幾個骰子一起拋出,然後計算骰子上麵點數之和,並把結果記錄在紙上,最後決出勝負。“按照羅森布魯姆教授的方法教後不久,兒子就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到後來,簡直就愛上了數學這門學問了。”
為了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進行購物遊戲,如父子分別扮作營業員和購物者,把孩子的玩具集中起來當做商品進行交易,先讓孩子去“買東西”,等所有的玩具都被“買”光時,父子再變換角色重新“玩”;也可以和孩子用撲克玩“24點”,即把撲克平均分成兩份,每人各出兩張紙牌,然後將四張牌上的數字用四則混合運算得出“24”,誰先算出就贏得這四張牌(四種運算方法不必全用,可以加括號),直到一方的牌全部輸光為止。這樣將數學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遊戲之中,符合孩子好奇、好勝和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點,不但激發了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還可以調動孩子參與認識過程的意願,從而提高孩子運算的準確性和思維的靈活性。
除此之外,還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實踐法 實踐就是引導孩子應用所學知識,探索和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以培養孩子應用知識的能力,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比如,數學知識滲透於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隨時都可以將數學知識的學習融入現實生活之中,為孩子提供進行數學實踐的機會。這樣,能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讓孩子樂於學習,易於接受,促進知識的內化。
討論法 討論就是在家中圍繞一兩個知識點進行討論交流,這既可以拓寬孩子的知識麵,增進親子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也是調動啟發孩子進行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通過討論,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創設親切和諧、平等互動的家庭氛圍,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中國首批少年大學生寧鉑的祖母、世界早期教育的鼻祖卡爾·威特、《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一書的作者斯特娜夫人等都采用了這樣方法,如邊散步邊和孩子孩子討論“汽車是活的還是死的?”“花朵為什麼五顏六色?”“地球的另一麵是什麼?”“北極為什麼總是白雪皚皚?”等等。
操作法 操作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術要求進行活動。孩子的思維往往是從動手中開始,孩子的興趣往往從操作中產生。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實踐操作,放手讓孩子操作。而這種操作活動不能流於形式,要讓操作與思維聯係起來。通過孩子的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討論來發現問題,尋找規律,解決疑難。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習興趣的提升。
探索法 多方尋求答案、解決疑問謂之探索。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努力創設情境,點燃孩子思維的火花。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征,設計一些探索性、開放性的問題,給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望和興趣。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瓦特由“壺蓋為什麼會動”而發明了蒸汽機。
興趣對於孩子的學習活動是一種巨大的動力。凡是符合他們興趣的學習活動,都會極大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樂而不疲。作為家長要開動腦筋,研究孩子的心理需要,采取適當的科學的方法,在遊戲中激發,在情境中誘導,在鼓勵中強化,在實踐中鞏固,讓他們興趣的肥田沃土上結出豐碩的智慧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