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聖”孟子以自己的切身體會,總結出婦孺皆知的至理名言:“生於安樂,死於憂患……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顏回的“簞食瓢飲”,範仲淹的“斷齏劃粥”,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都是在磨難中成就事業、走向成功的典範。
即使現代社會,許多明智的家長也是特別注意對子女這方麵的教育。梁啟超之子梁思禮,5歲時父親去世,17歲赴美求學,邊打工邊讀書,在飯館裏洗碗碟,在遊泳池當救生員,什麼都幹,苦讀八年,終於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成為我國著名的火箭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國際宇航聯合會副主席。著名哲學家艾思奇之孫李冽,1998年獨自去日本上大學,靠打工養活自己,憑優異成績被學校免去學費。民革中央副主席李贛騮,總是教育兒子李季名要勤勞儉樸。在其任邯鄲市副市長期間,經常帶全家出義工,去大街清掃垃圾。李季名在首都經貿大學企業管理專業研究生畢業後,從事的第一個職業卻是很多人看不上眼的醫療器械推銷員。為超額完成任務,他經常是從萬壽路的家中騎自行車出來,一天就要騎幾十公裏,幾乎造訪了北京的所有醫院。不是靠家族的蔭蔽,不是靠他人的恩惠,而是靠堅韌的毅力,李季名現已成為中逸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總經理。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也是飽經磨難的。1971年,17歲的布萊爾第一次足踏倫敦,他夢想成為一名搖滾明星。可是,他太窮了,一把吉他和一隻破舊不堪的褐色手提箱就是他的全部家當,他甚至連住一晚旅店的錢都沒有,隻好露宿在火車站附近一個公園的長椅上……經過不懈努力,昔日流落街頭的搖滾青年,幾十年後成為了英國首相。
現在我國的獨生子女家庭已占主體,一些孩子可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因而導致他們自身本能的下降和生活技能的喪失:孩子手中的那根油條上半截吃完了,還要靠媽媽替他把下半截往上挪一挪;參加夏令營的孩子吃不了雞蛋,因為孩子從來沒看過煮雞蛋、剝雞蛋的過程,自己也就不會剝雞蛋;小學四年級的小女孩拉完屎還要等保姆擦屁股;上大學的女兒要帶兩個女青年做“高級保姆”,晚上還要媽媽“哄”她睡覺……
順利的境遇,優越的地位,富足的資財,舒適的生活,似乎是個人、家庭以至民族發展的有利條件。但曆史和現實的經驗卻一再告訴我們,一個處在優越地位的人,往往要為他享受的諸種優越條件付出代價。正如曾國藩所言:“貧家兒女愈看得賤愈易長成,富家兒女愈看得嬌愈難成器。”
膏粱子弟衰落最典型的例證就是滿清的八旗子弟。這個馬背上的民族曾是多麼的驍勇剽悍,但成了寄生的統治階層後僅100年就蛻化成了百無一用的庸人——出沒於茶館戲樓的提籠架鳥者。對此,乾隆皇帝早有洞悉,他曾說過,旗人“唯知鮮衣美食,浪費資財,相習成風,全不知悔,旗人的貧乏率由於此。”
生活好了,對孩子的教育不能放鬆;家裏富了,切記要苦苦孩子。須知,“曆史是貴族的墳墓”(帕雷托語),磨難確是人生成長的必修課。
§§第四章 文體技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