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海嘯帶給我們的啟示(1 / 1)

文體是美的載體,是力的集合,是精神的軀體,是氣質的外殼。

技能是完成學業任務的重要保證,是成人成才成功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重視文體、技能的培養,就是賦予了孩子力量之源,成功之階,前進之力。

2004年年底,令人震驚的印度洋海嘯無情地奪走了十幾萬鮮活的生命,但也有一些人卻奇跡般地幸存下來。這些人靠的不是上蒼的恩賜、命運的關照,而是靠他們擁有的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知識,才躲過了這人生一劫。

緹麗是一名年僅10歲的英國小姑娘,海嘯發生的當天,她正與父母在泰國的普吉島上享受明媚風光。就在海嘯到來的前幾分鍾,緹麗的臉上突然露出驚恐之色。她對母親說:“媽媽,我們現在必須離開海灘,我想海嘯即將來臨!”原因是她看見海灘上起了很多泡泡,然後浪就突然打來了。這正是地理老師曾經描述過的有關地震引發海嘯的最初情形。老師還說過,從海水漸漸上漲到海嘯襲來,這中間有10分鍾左右的時間。在緹麗的堅持和不斷勸說下,不但她的父母迅速離開了海灘,周圍幾百名遊客也全部撤到了安全地帶。就在這時,身後傳來了巨大的海浪聲。人們在激動和驚恐中哭泣,爭相擁抱和親吻他們的救命恩人——緹麗。

由於緹麗的存在和提醒,這個海灘是普吉島海岸線上唯一沒有死傷的地點。追根溯源,是老師所傳授的常被一些人“不屑”的地理知識挽救了幾百人的生命。

我不敢妄加推斷和猜測,如果換成中國10歲的女孩在普吉島海灘,能否做出同樣的令人稱奇和感激的舉動。

應當承認,科舉製是中國曆史上選拔人才製度的巨大進步,但它也給讀書蒙上了功利主義的色彩。追求金榜題名,衣錦還鄉,光宗耀祖成為曆代社會普遍的價值認同。“學”為“仕”已成為一些學生的唯一追求和家長判定孩子優劣的價值尺度。“唯考學科是教,非考科目不學”已衍化為固定的思維模式和行為定式。學生正演變為“考試的機器,教材的奴隸,圍繞分數不停旋轉的陀螺”。許多學校,表麵上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事實上應試教育抓得紮紮實實;有的是學校把負擔減下來了,家長又把負擔給增上去了。因此,書為考試讀,題為考試做,功為考試用,夜為考試熬。似乎考試升學就是學生生活的全部,能否對升學有用已異化為衡量讀書學習的價值取向。這種讀書的功利化、學習的單一化,最終必然導致知識的褊狹,人文的缺失,文化基礎的脆弱和生命質量的降低。

事實上,讀書乃是人類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是修養身心、完善生命的重要手段,是人們深層次的精神需求,也是“思接千載,視通萬裏”的思想漫遊。雖然一些知識難以具有立竿見影的功效,但卻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性情,變化氣質,滋養人生的價值。如果一個人經常暢遊於知識的海洋,浸潤於文化的長河,那麼,浮躁可以變得沉靜,膚淺可以變得深刻,偽善可以變得真誠,急躁可以變得平和,狹隘可以變得寬厚,魯莽可以變得文雅,卑瑣可以變得高貴,怯懦可以變得自信,愚鈍可以變得靈活,畏葸可以變得勇敢,黑暗可以變得光明……最明顯的是,當我們和學養深厚的人坐在一起,即使默默無語,也會從其放射著智慧光芒的眸子裏感受出荷塘之淡雅,桃源之清幽,高山之崇峻,大海之深邃。而那些學識淺陋、修養淺薄的人,即使有漂亮的臉龐、華麗的服飾、顯赫的地位和不菲的收入,卻掩蓋不住眼神的迷蒙、語言的汙穢、思維的呆滯、行為的粗俗、內心的空虛和思想的蒼白。

毋庸諱言,任何人的學習都會有功利性的收益,考試分數也是跨入高等學府必要的通行證和敲門磚。關鍵在於我們不能單純從功利主義出發去引導孩子學習,用“考不考”來確定孩子的“學不學”。那樣則會將讀書學習陷入狹隘的樊籠,演化成違背孩子天性的身心疲憊的苦役。試想英國小女孩緹麗不是將我們常認為“副科”的地理知識存著於心,用之於事,生命之“皮”不存,分數之“毛”再多又有何意義?

海嘯中的個案詮釋了一個全新的命題:知識 生命。現代社會需要家長摒棄功利主義的讀書觀,需要孩子用書香充溢心田,釋放情感,驅逐疲憊,提升境界。家長應引導孩子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用知識的玉液瓊漿把生命之樹滋養得蓬勃挺拔,鬱鬱蒼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