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提早識字 搶占先機(2 / 2)

張長生教授認為,教嬰幼兒學習識字,必須要在他們吃飽睡足、精神飽滿、情緒愉快並且願意接受的情境下進行。隻有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孩子才能學得快、記得牢,而且越學越有興趣。相反,如果孩子精神不佳,情緒煩躁,甚至處於抵觸、對抗狀態下強教他識字,則隻能事與願違、事倍功半,甚至還會形成厭惡識字的條件反射,對以後的學習十分不利。

教兒童識字最好是在遊戲中進行。19歲考入中南大學物理研究所的博士生肖從文就是在爺爺奶奶的引導下,在遊戲中學習漢字豐富知識的。肖從文出生於1983年12月,在他很小的時候,爺爺就買來一塊小黑板,每天在上麵寫三五個字,小從文也常常是邊學邊在生字邊上“亂寫亂畫”。在這種遊戲中,小從文接受了很好的啟蒙教育。結果是,小學一天沒上,6歲直接上初中;12歲成為全國重點大學的學生;16歲以專業總分第一名的成績成為本校的研究生;2003年成為博士生。

前麵提到的M。S。斯特娜夫人采取的也是遊戲的方法。當她的女兒6個月時,斯特娜夫人在女兒的房間的四壁大約一米高的地方貼上厚的白紙,白紙上貼上用紅紙剪下的文字和數字。在白紙的另一塊地方貼上簡單的詞,如蝙蝠、帽子、席子、貓、狗等。然後拿出畫冊讓孩子看,並讓孩子根據圖畫指認出相應的單詞,接著再讓孩子從字母盒中找出的字母拚寫出來,使孩子很快掌握了大量單詞,提前進入了閱讀階段。

教學識字也可以采取貼標簽的方法。將周圍的事物貼上卡片,寫上事物的名稱,讓孩子在認識這個事物的同時認識它的文字“符號”,也就是把兩種“信號係統”綜合起來,讓他們利用“印象記憶”、“圖譜認識”的方式,將文字符號和客觀事物緊緊聯係起來。這種“印刻式”的方法特別有效。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無意義的識記材料按音節韻律排列後,記憶效率至少要提高10倍以上。古代人把《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當做啟蒙教材,就是最好的範例。這相當於把文字散亂的珍珠用義理的針線串起來,自然容易掌握了。鄭州大學郭保華教授與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的專家們創造了一種奇特的識字教材——《中華字經》,可使孩子幾個月達到小學六年級的識字量,家長不妨一試。

還可以利用孩子喜歡看畫冊、聽故事的特點,一邊講一邊教字。在給幼兒讀故事書時,要一字一字地指點著讀,孩子看的次數多了,識字當然會水到渠成了。

孩子學習識字,要順其自然,多鼓勵,少批評;多誘導,少強迫,切忌采取“填鴨式”的教法。這樣才能使孩子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熱情,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識字活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