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孩子的作文,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一方麵是近年來“少年作家”層出不窮,孩子的作品紛至遝來,不斷湧上書店的櫃台;另一方麵,是麵對孩子不甚理想的作文家長焦慮,老師無奈,孩子發愁。許多學生是考前畏之苦之,不得已而為之;考後輕之厭之棄之。甚至讀了大學、當了研究生亦不能很好地進行文字表達。
其實,和其他能力的發展一樣,孩子的作文能力也要及早培養。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幼兒時期生理和神經係統的形成和發展為幼兒的讀寫提供了可能。錯過了這個關鍵時期,尤其是從出生到8歲這個階段再進行培養和教育將費時費力且效果不佳。
《哈佛天才》一書中介紹,斯特娜夫人從2歲就開始叫女兒維尼夫雷特寫日記,結果使她“3歲時就會寫詩歌和散文,4歲時能用世界語寫劇本。從5歲起她的詩歌和散文就被刊登在各種報刊上,其中有的已彙集成書,博得好評”。被吉尼斯大世界上海總部收錄為“中國年齡最小的詩人”金今,最先的作文是從“說詩”開始的。5歲時出版了詩集《愛世界》、《5歲孩子的詩》,10歲時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說《我們這一班》。縱觀中外頗有成就的“小作家”,無一不是家庭早期教育和影響的結果。
作為家長,還要特別注意用欣賞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作品”,切不可急功近利,用作家的水準和可在報刊發表的水平去要求孩子。小作家陳勵子最早的“作文”寫的是4歲時過生日的感受,隻有6個字——“爸爸、生日、高興”。作家肖複興教兒子作文是從讓孩子對著錄音機說自己去動物園的印象開始的。我國第一位少年聾人女大學生周婷婷初學作文時,其父母專門挑她寫出的好句子用紅筆畫出來,讓她當著全家人的麵朗讀,並和家人一起為她歡呼。經常是“孩子讀得搖頭晃腦,大人聽得如癡如醉……”結果,周婷婷寫作興趣和能力越來越高,10歲時便和父親合著了《從啞女到神童》,以後又獨立完成了6萬字的科幻小說。這充分說明,隻有在得到肯定和鼓勵的基礎上,孩子才能產生積極寫作的興趣和欲望,盡力展示自己的才華,努力表達真實的思想情感;才能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會新穎的構思和獨特的表達方式,作文水平才會不斷得到升華和提高。
在作文指導中,還必須擺脫傳統作文教學模式和應試教育的束縛,如讓孩子背範文,壓題目,定框子等。因為那樣隻會把孩子納入形式主義的樊籠,套上教條主義的桎梏,泯滅孩子的靈性,熄滅創作的靈感,扼殺寫作的興趣,最終將是一無所得學而無成。
要鼓勵孩子追求情感的真誠,思想的真摯,遣詞的直率,事件的真實。放開手腳,大膽寫作;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口述我見我聞,手寫我感我想。長期堅持,必將是活水源源,真情切切。孩子們的作文就會錦上添花,水到渠成,家長們也可如卸重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