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以書為伴好成才(2 / 2)

專家認為,1歲左右的孩子已學會了用肢體語言來展示他對書中內容的理解,1.5歲到2歲之間的孩子,已經能夠指認書中的各種事物。2歲~3歲的孩子則開始模仿成人的閱讀行為,在不斷觀察以及與家長的共讀中,對書籍越來越感興趣,並已經注意書的結構、方向、順序、頁碼等等。

讀說以促思《培養天才兒童60法》一書的作者、美國的傑瑞·克裏斯認為,培養天才兒童的第一法是“教孩子熱愛閱讀。”他建議父母:最好在孩子能夠獨立閱讀之前,父母就應該讓孩子坐在自己的大腿上,聽自己講故事,讓他看著描述故事的圖畫。不久,孩子就會閱讀下去了。目前,“家庭朗讀教育”風行美國,早已成為一種教育時尚。現任總統布什就是這種教育的受益者。老布什夫人還將他們的經驗歸納為:(1)宜早不宜遲;(2)養成朗讀的習慣;(3)讓書籍伸手可及;(4)選擇好書;(5)念得生動有趣;(6)孩子自己念書之後,仍然念書給他們聽。

從聽成人念故事、講故事、看圖說故事到自主地探索性地逐字認讀是3歲~6歲幼兒閱讀發展的進程。這個階段孩子的語言和認知能力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父母應鼓勵孩子多讀書。也可以和孩子進行角色轉換,由父母為孩子講故事變為由孩子來講大人聽。初始階段大人可以給孩子以適當的提示,出現語句錯誤時要給予適當的幫助,也可以鼓勵孩子“再來一次”。

通過這些方法,孩子不但會體會到閱讀的快樂,沉浸在書本帶來的喜悅之中,還會對故事情節的完整性、語言的邏輯性、表達的藝術性有所關注,對他們的思維能力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釋疑以明理 孩子在自讀書本時,難免會產生諸多疑惑,家長應幫助掃除這些障礙。

唐彪在他的《父師善誘法》中明確提出:“凡書隨讀隨解,則能明晰其理,久久胸中自能有所開悟。若讀而不講,不明其理,雖所讀者盈笥,亦與不讀者無異矣。”家長幫助孩子掃除了讀書過程產生的疑惑和障礙,會使孩子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始終保持旺盛的讀書興趣。

購書以增識 書店是科學文化的集散地,是了解、探視外麵世界的窗口,是人類精神成長的樂園,是擁有成千上萬忠誠老師的課堂。書架上琳琅滿目的書籍是無言的教授,是愛書之人的良師益友。常進書店的人一定會有“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見識,養性靈”之感。

19歲成為博士生的肖從文三四歲的時候,就常常跑到爺爺一個朋友開的書店裏去看書。在小從文看來,那個地方簡直是個天堂。因為人小,人們幾乎都不注意捧著書在櫃台底下的他。沒有人打攪,他經常成天在書店裏泡著。肖從文自己回憶說,“那時候還真看了很多書,包括一些古典名著。我當時最感興趣的是科幻小說,有些書的內容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楚。”可想而知,常去書店既可以幫助孩子擴大知識麵,激發讀書興趣,又能培養孩子的分辨和選擇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孩子經曆了玩書、讀書、講書、購書的曆程,樹立“發憤讀遍天下書”的誌向,確定“讀書破萬卷”的信心,懂得“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道理,養成“有關家國書常讀”的習慣,掌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方法,達到了“一天不讀書,就不能生存”的境界,孩子則會體會到“有味詩書苦後甜”的幸福和愉悅,“其進則不能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