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讀書到底有什麼用?這是特別受廣大家長關心的話題。由於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現在仍有一些家長衡量讀書是否有用的標準仍是能否考上大學,能否分配工作?在他們心目中,隻有狀元及第、金榜題名並且有了收入頗豐、輕鬆舒適的工作崗位才算是有了效益,書才可謂沒有白讀。據《中國教育報》報道,1998年全國初中生輟學167萬人,農村初中輟學率為4.2%。究其原因,有的農村學生的家長認為,現在是“考學不分配,工人在下崗,當兵還回鄉,不如早點擼鋤杠”。因而,叫子女輟學務農者有之;外出打工者有之;下海經商者有之……顯然,這是一種急功近利的思想,目光短淺的行為,是對輟學危害沒有足夠認識的表現。
首先,輟學將影響子女未來生活的質量。現在,“知識貧困是一切貧困之源”已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國外有數據表明,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比率為54%;受過中等教育的人,該比率為41%;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家庭貧困率幾乎為零。
從生活實際來看,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是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生活富足。就是在廣大農村“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也已由夢想變成了現實;各種家用電器不斷進入家庭,已逐漸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計算機應用技術逐步普及,因特網正成為人際交往與溝通的紐帶和橋梁。然而,使用操作這些家用電器和現代化的通信設施,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否則即使購買了這些東西使用起來也會有困難和障礙,甚至違反操作程序將這些電器損壞。從這些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文化層次會影響、決定一個人的生活質量。
其次,輟學將影響未來生產經營的效益和經濟發展的進程。實踐證明,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即使當農民也必須具有完善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素養。那些聽科技講座做不了筆記、噴施農藥、化肥看不懂說明書、從事養殖讀不了專業書籍的人,已經完全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這必然成為製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中國青年報》曾以《二十四歲上小學》為題編發了攝影報道。在四川巴山有一位青年叫佘世軍,他帶著辛辛苦苦積攢起來的3萬元錢承包了一個鐵礦,當上了“老板”。但因為不識字,走到哪兒都要帶個“文書”。由於不會算賬,不懂經營,不善管理,時間不長就把錢賠光了,承包的鐵礦也隨之倒閉。慘痛的教訓使佘世軍充分認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於是便在24歲時走進了小學一年級的課堂,開始了全新的讀書生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項報告中指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其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能力不同,小學文化的為43%;中學文化的為108%;大學文化的為300%。據權威部門統計,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年平均收入也存在巨大差距,小學生為800元;初中生為1500元;高中為5000元;大學為13000元。因此,發達國家已將上學讀書看做是一本萬利的戰略性生產投資和對家庭未來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