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孩子早戀 後果堪憂(1 / 1)

近年來,在中學或小學高年級學生中經常出現情感與意誌、欲望與道德、動機與效果的失調現象。其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早戀。在公園的勾肩搭背者中有他們的身影,在林間的擁抱親昵者裏有他們的臉龐……然而有些家長對此卻熟視無睹,不以為然。甚至有的還持有“不幹涉”、“不阻撓”、“隨他去”的默許態度,客觀上助長了這種不良行為的發展。長此以往,必然會給孩子帶來終身的苦痛和負麵影響。

一位留美學者的孩子,10歲時在芝加哥一所公立小學就讀。一天放學回家時竟與一金發碧眼的小女孩在家門口吻別。母親非常震驚,可是他的父親卻認為“男女間親昵的舉動,可以愉悅身心,如果製止,會讓他受驚嚇的。”後來孩子上了中學,身邊的女友無數,與“朋友”一起泡吧經常夜深方歸。後來竟使一位叫琳達的女孩懷了孕,最後又離家出走。當父母在一個霓虹閃爍的酒吧找到兒子的時候,驚得目瞪口呆:“他剪了個雞冠頭,耳垂和鼻翼兩旁嵌了7顆鋼釘,模樣異常恐怖!”更令父母難堪的是,“他正在和一個美國中年婦女調情逗笑!”這位學者後悔不及,是自己的默許和放縱迷失了兒子。

在國內也有家長存在類似的想法,認為早戀可以釋放青春躁動帶來的壓力,排解與異性間的隱秘感、緊張感和羞澀感,是有益無害的。事實上人類的情感空間不是無限擴大的。某一種情緒占據了主導地位,必然會削弱這一空間中的其他情感。孩子未成年就對異性產生依戀,情感世界裏滿是“情人”的音容笑貌,那裏還有空間容納知識。那裏還有精力關心學業?而少年不努力,過早地涉入愛河,又怎能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呢?有專家曾對湖南中醫學院等五所高校四個年級談戀愛的學生進行調查,88名上等生有21名降至中等以下;156名中等生的成績全部下降。大學生尚且如此,這種負麵影響的嚴重性可見一斑。

家長應清醒地認識到,進入青春發育期的孩子,朦朧的性愛需要極易使他們產生早戀。但是,雖然他們在心理上有強烈愛的需求,而實際上他們學業尚未完成,身心尚未成熟,經濟尚未獨立,感情尚未穩定,性格尚未形成,對人對己的評價還不夠客觀公正全麵,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更不可能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愛情,充其量不過是一種朦朧地對異性的眷戀和向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滿足其本身的性愛本能需要,還遠不能承擔那種專一的、以建立家庭為目標的戀愛。所以,隻能讓孩子把樸素的自然的愛的種子置放在心靈的保險櫃裏冷藏起來,專心致誌,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中去。

被美國4所大學同時錄取的劉亦婷,她的父母在其中學階段就非常注意預防早戀的萌芽。在《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書中,就有一章專門寫了這一問題。書中寫道:“早戀是希臘的‘潘多拉盒子’,誰要是打開它,裏麵暗藏的各種災禍就會紛紛飛出,對孩子的未來造成種種損害。”教育實踐反複告訴人們,少男少女的朦朧的愛如不加控製,任其自由發展,就會影響個人的學業和人生目標。有的孩子就是在父母的默許或放縱下去偷食禁果,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家長要明確地告訴孩子,婚戀是人生中必須麵對的、十分複雜的、答案各不相同的重大課題,受法律所製約,受道德所約束,受輿論所關注,受家庭所影響,受經濟所製約,受環境所左右,受時空所調控,關乎當下的學業,以後的職業,未來的事業,一生的幸福;關乎家庭的興衰和家族的延續。剛進入青春期的稚嫩肩膀無力承受這種巨大壓力,尚未成熟的心智無法運算這複雜的課題,一隻少年時代折就的紙船,根本無法度過歲月的長河,永遠不可能駛向理想的彼岸。

良藥應不苦,忠言更應順耳。家長應遵循孩子青春期生理心理發展的客觀規律,用科學的、孩子樂於接受的方式進行恰當的疏導和教育。為他們多樹立正麵的榜樣,引導他們從反麵事例中吸取教訓,潛心學海,積蓄智慧和力量,努力為自己的事業和未來奠定良好的基礎。像培根說的那樣,用“偉大的事業抑製這軟弱的情感”,理智、順利地通過情愛萌發這一人生的困惑期、危險期、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