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常帶孩子出去看看(1 / 2)

1984年,年僅21歲的浙江青年馮瓏瓏以優異成績考入了南京大學天文係,成為當時國內最年輕的博士研究生。這一成績的取得,與良好的家庭教育不無關係。

馮瓏瓏的父母懂得,少兒時期是培養孩子感知自然能力的最佳時機。因而他們經常有意識地帶孩子到公園去認識花草樹木,到動物園去欣賞珍禽走獸。有時還特意去郊區農村或繁華都市中的親戚家小住,以拓展其視野,拓寬其閱曆,使馮瓏瓏在接觸自然和社會中得到均衡和諧、健康全麵的發展。

從馮瓏瓏成功的事例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對子女切不可采取封閉式教育,使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應試”書。據一位城市小學教師統計,所帶班級學生不知棉花能織布的占45%;不知甘蔗能榨糖的占65%;不知豆角、黃瓜長在哪裏的占50%。甚至有的大學生仍不能區分韭菜和麥苗。這就給城裏的家長提出一個課題,應該給孩子提供到農村看一看的機會,讓他們走進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感知大自然,欣賞大自然;讓他們去親身感受“鋤禾日當午”的艱辛,增進對“粒粒皆辛苦”的理解;讓他們去欣賞落日炊煙的美妙,傾聽雞鳴狗吠的交響;讓他們在逮蛐蛐、捕螞蚱、上山砍柴、下田勞作中體會農村孩子的辛勞和樂趣,並以此導其性、增其誌、長其才、壯其體。

作家劉心武曾在《冬日看海人》中寫道,鄉村學校的孩子一直追問老師電燈、電話、電車究竟是什麼,大海到底什麼樣……然而這位老師自愧眼界狹隘,孤陋寡聞,孩子所問的東西他也都沒有見過。這個事例反映了偏僻農村孩子的閱曆現狀。直到現在農村孩子中沒見過火車、沒去過公園的也大有人在。

這就需要農村的家長找個機會,擠點時間帶孩子到城裏看看。鱗次櫛比的高樓,琳琅滿目的商品,園林建築的千姿百態,大專院校的文化氛圍,立交橋的雄偉壯觀,因特網的迅速便捷……都會拓展孩子的閱曆,拔高孩子的視點,增長孩子的見識。讓他們既感到高深莫測又趣味盎然,從而開啟積極思維的閘門,喚醒強烈的求知欲望,激起奮發向上的思想火花,為他們樹立遠大理想打下基礎。

無論到鄉村還是去城市,都不可避免要進行人際交往。在這交往過程中,會使孩子的社會性智力迅速發展。這種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社會性智力,將奠定他們適應社會規範的基礎,有效地促進他們向更高層次發展。很多教師的經驗證明,無論城市還是鄉村的孩子,凡是有機會到外麵看看的,大都思維活躍,反應敏捷,處事隨和,氣度不凡,成績優良。

此外,無論生活在城市還是鄉村,都要特別注意引導孩子親近大自然。我們知道,大自然是人類肉體與精神永恒的家園,是人類永遠的母親,是孩子獲得知識、豐富情感、磨煉意誌、陶冶情操、開發智力的最好老師。藍色的大海,綠色的草原,金色的太陽,白色的雲朵;奇異的岩石,柔滑的水波,細小的砂粒,凜冽的風雪;還有草的清新,花的芬芳,禽獸啼鳴,風雷咆哮……均以各不相同的直觀形式呈現出獨特的美,而其變幻莫測的自然現象更吸引人的心靈對無限自由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