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常帶孩子出去看看(2 / 2)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美麗的風景是人的教師,甚至在青少年氣質的發展上所具有的巨大教育影響是教師也難與之競爭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寥廓,“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雄渾,“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清幽,“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的淡遠,“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明麗,“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宏闊,“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絢爛……大自然如此豐富的內涵和情調,能有力地觸動並激活人的心智和靈感。當孩子置身於其中,近觀遠望,呼吸品味,身心開放,傾情投入,“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個體完全解放的情感自由奔放地與自然進行生命信息和力量的交流,從自然之中獲得理解、溝通、溫暖和撫慰,正所謂,“一顆沙裏看出一個世界,一朵野花裏看出一座天堂”。

徐誌摩認為,自然是偉大的一部書。他在《翡冷翠山居閑話》中寫道:“隻要你認識了這部書,你在這世界上寂寞時便不寂寞,窮困時不窮困,苦惱時有安慰,挫折時有鼓勵,軟弱時有督責,迷失時有指南針。”

當然,引導孩子投入大自然,要有明確的目的和任務,要有周密的安排和計劃。要引導孩子做會看“門道”的行家,不要做來去匆匆,隻看“熱鬧”的過客。要像少年大學生寧鉑的奶奶那樣,帶孩子在“馬路邊談汽車,公園裏談花草,農舍旁談家禽……”要像斯特娜夫人那樣帶孩子剖析花草,觀察岩石,窺視小鳥,采集標本,聆聽天籟;要像劉亦婷的母親那樣給孩子創造一個童話世界,對那些樹木花草都像對人一樣表示親切友好,讓孩子用小手輕輕地觸摸小花,伏下身子用額頭親它們……

智慧絕不是原始地存在於人類的大腦之中,而是自然萬物作用於人腦的結果。脫離了自然和社會環境也就拒絕了智慧。我們應遵循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誨:“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去自由地對宇宙發問,與事物為友”,既教孩子“讀萬卷書”,又引他們“行萬裏路”,使每個孩子都成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