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勞動是門必修課(1 / 2)

清朝書畫家、文學家、被譽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52歲得子,視之如寶,名之為小寶。平時鄭板橋經常給小寶講述吃飯穿衣的艱難,還讓他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教他如何做人。

1765年,當鄭板橋病危時,仍未忘記對小寶的教育。他把兒子叫到床前,提出要吃小寶做的饅頭。小寶遵命急奔廚房忙了起來。但等他將饅頭送到父親麵前時,鄭板橋已經咽氣。小寶悲慟萬分,號啕大哭。突然發現桌上有張字條,原來是父親為他寫的遺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兒自己幹。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漢!”小寶默讀父親的遺囑,聯想到父親臨終前要自己下廚為他做一次饅頭,更加深了對勞動和自立的認識,感受到了父愛的深邃與厚重。

2001年1月29日,美國參議院表決通過趙小蘭為美國勞工部長,這是首位在美擔當如此重要職務的華裔。布什總統曾這樣評價趙小蘭:“她為這個職務帶來一些眾所周知並受人崇敬的品質:出色的管理才能,強烈的同情心和幫助他人生活得更好的決心。”據報道,趙小蘭家裏雖然有管家和保姆,但父母還是要求孩子自己洗衣服和整理房間,閑暇時還要承擔家務瑣事。每天上學前,要檢查遊泳池的設備,撈取髒物;周末要把兩英畝院子裏的雜草拔掉;幾個姐妹還自己動手一尺一寸地鋪成了家門前120米長的車道路麵。因為孩子們都記得母親的教誨:“家園,家園,這個園地是一家人的,每個人都要負起責任!”趙家的教育方式是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與西方社會管理方式的完美結合——“愛而不嬌,嚴不守舊。”

喬丹是世界級籃球巨星,他的球技使無數球迷為之傾倒,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具有熱愛勞動的習慣和體諒老人的心。這當然與母親從小的培養不無關係。他母親說:“孩子小的時候,我就要求他們自己打掃屋子,收拾床鋪,做菜、洗衣服,完成家務勞動中自己應該承擔的部分。”喬丹成名後,一位記者到他家裏采訪,發現喬丹正用吸塵器收拾客廳。他坦然地解釋說:“晚些時候母親要來,母親看到屋裏一切井井有條,才能讓母親舒心。”

利用偌大篇幅記述古今中外三位名人的事例,無非想說明:勞動對於一個人的成長真的很重要,勞動是人生的必修課。

令人痛心的是,在一所農村中學組織的植樹活動中,竟有初中學生不會使鍬的現象發生。現在中國孩子對待勞動的態度令人汗顏,美國孩子每天做家務的時間是1.2小時;韓國孩子每天是0.7小時;英國孩子是每天0.6小時;法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而中國孩子每天家務勞動時間不足0.2小時,即11.32分鍾。《北京青年報》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85.7%的孩子認為勞動沒有必要。其中32.3%的孩子沒有勞動習慣;37.2%的孩子不知道怎樣才算勞動。中國青少年勞動教育的蒼白和欠缺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