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勞動是門必修課(2 / 2)

作為家長一定要使孩子懂得,熱愛勞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是這種最基本、最突出、最優秀的傳統美德,在廣大勞動人民中世代相襲,延綿不斷,成為維係中華文明久盛不衰的精神力量,成為人民富裕、民族強盛、國家繁榮的強大動力。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延安生產大運動是進入現代社會後我黨我軍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這一優良傳統、戰勝經濟困難的典範。它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軍隊的封鎖包圍,改善了軍隊和人民的生活,達到了豐衣足食的目的,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全麵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可以說,沒有延安軍民的艱苦勞動和浴血奮戰,就沒有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要讓我們今天的孩子充分認識到,“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一切美好東西的源泉”(高爾基語)。黨的十六大的政治報告對教育提出了“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的要求,可以肯定地說,在我們的孩子中絕大部分將來必定會成為人才寶塔的基礎部分——“高素質的勞動者”。如果我們的孩子沒有良好的勞動習慣,正確的勞動觀念,熟練的勞動技能,端正的勞動態度,不但會影響個人的生活質量,也會影響國家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試想一個不會洗衣、不會做飯,連自己日常生活都不能料理、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備的人,又怎能孝敬父母、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呢?又怎能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呢?

另外,隻有通過勞動才能培養起孩子對父母深厚的感情。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於兒童來說,隻有在他對父母的勞動和社會的勞動有了驚異、崇敬的感情之後,才會產生我也應當做些什麼的願望。”“隻有能使人勞累、流汗、長繭子的勞動才能培養出細膩、敏感、堅強、有溫情的心靈。”事實上,有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從兒時的勞動中體會到了父母的艱辛和關愛,學會了節儉和堅毅,確立了理想和目標,從回報父母的最初願望開始找到了奮鬥的原動力。喬丹通過勞動讓母親舒心的例子就是一個明證。為人父母要想讓孩子有孝心,就不能丟下勞動這一課,就不能剝奪孩子勞動的權利,而要更多地為孩子創造勞動的機會。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凱洛夫在《教育學》中寫道:“勞動使一個人的道德變為高尚,使他小心地對待勞動的工具、器械和產品,重視書籍及其他精神文化的物品,尊重任何一種職業的勞動者。”作為家長一定要讓孩子修好勞動這門課,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鍛煉優秀的勞動品質,掌握嫻熟的勞動技能,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使中華民族熱愛勞動的優良傳統在我們下一代身上不斷得到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