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要讓孩子做家務(1 / 2)

蘭州的周女士收到從北京寄來的一個郵包,同事們都很羨慕她,以為是周女士在京上大學的兒子給她寄來的禮物。周女士哭笑不得:“哪裏是什麼禮物呀!是兒子穿髒的衣服,寄來讓我洗!”(《蘭州晚報》2005年12月12日)據周女士介紹,現在在京讀大一的孩子每月都會準時把穿髒的衣服打包寄給她,她洗幹淨了再寄回去。從上小學起,她的兒子在學習上就沒讓她操心費神過。但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看書,她包攬了一切家務,以至於兒子連襪子都不會洗。

在今天的社會裏,類似周女士的做法絕不在少數。“隻要孩子能夠讀好書,把學習成績搞上去,做不做家務無所謂。”這種認識可以說在家長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在這些家長看來,孩子現在的唯一任務就是學習,隻要學習好了就能成才。而做家務會則會增加孩子的負擔,影響孩子的學習。因而將所有的家務全部包攬,甚至孩子的自理性的勞動也由家長越俎代庖。這種做法顯然是有害無益的。

在一份“中國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狀況與教育調查”上顯示,10歲~14歲相當多的兒童不幹或很少幹家務,隻有15.5%的孩子經常購物;11.6%的孩子經常打掃衛生、整理房間;8%的孩子經常洗碗、洗菜等;6.6%的孩子經常洗衣服;3.9%的孩子經常做飯,顯而易見,這個比例是相當低的。這說明,兒童平均每天的家務勞動時間太少是普遍現象,勞動1小時以上的隻有1.1%,平均勞動時間僅為11.32分鍾。

可以說,在應試教育體係中,今天的家庭對孩子成才的要求已經完全模式化。幾乎所有的家庭都以孩子能考上好的學校作為家長教育成功的標誌,卻忽視真正成功的教育是孩子個體的健康發展,通過接受教育,讓他們熱愛生活,對人生負責任。不少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是經曆過很多挫折後,才學會做人的基本道理的。

古今中外的一些優秀人士都是特別重視家務勞動的。清朝水軍的創建人、官至直隸總督的曾國藩指出,“家勤則興,人勤則健。既勤且健,永不貧賤。”他還為女兒規定了“衣、食、粗、細”家務四課。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6歲開始幹農活,還幫助父親管理賬目。連任三屆印度總理的英·甘地,9歲時在日內瓦國際學校上學期間,父母均不在身邊。她除了上學外,還需要上街買東西,操持家務,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居裏夫人盡管工作繁忙,但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她還是擠時間教孩子學習園藝和烹飪。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家族100多年來一直是世界富豪之一,但其家庭是特別注重孩子的家務勞動的。他們特地委派一位管家教孩子做飯:每周有一頓晚餐必須是由孩子親自動手的,從食譜的擬定到采購、配料,再到煎炸烘烤;從擺放餐具到上飯菜、水果,再到飯後的收拾餐具、清理餐廳等,五個男孩各司一職,每周輪流換崗,周而複始。幾個男孩還合辦了“勝利”菜園,除供給家用外,還將剩餘的瓜果蔬菜賣給附近的副食店。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指出,“勞動是人類存在的基礎和手段,是一個人在體格、智慧和道德上臻於完善的源泉。”美國的一些兒童教育專家會同行為學家、社會學家對 456名少年兒童進行了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從小愛幹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幹家務的孩子之比,長大後的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平均收入前者要比後者高出20%左右。此外,前者的婚後離異率、心理患病率也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