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們通過分析得出結論,讓孩子從小參加家務勞動,不僅可以使孩子形成吃苦耐勞、珍重親情、尊重他人、珍惜勞動成果等優良品質,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家庭責任感,體會作為家庭成員的責任與義務,增加對父母的了解、理解、尊重和愛戴。
日本在幾年前就把家務課列為小學至高中階段的必修課。國內有的學校也建立了家政室,旨在對學生進行最基本的家務勞動訓練,促進學生樹立勞動觀念,掌握勞動技能。
孩子終究有一天要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父母也不可能伴隨孩子終生。如果孩子自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連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具備,諸如做飯洗衣、鋪床疊被、整理房間等都不能圓滿完成,連自己的生活質量都無法保證,又何談反哺父母呢?
吃穿住乃人的第一生活需要,炒菜做飯是大多數人每天都必須麵對的生活課題,具有很多的知識和學問,因而被稱之為飲食文化。一個人既不會炒菜,又不會做飯,頓頓以方便麵果腹,天天用八寶粥充饑,也很難說是真正享受生活的每一天。因此,“讓孩子做家務”也要從幼兒時期開始抓起。
其實,做家務對於幼兒來說,並不等同於成人的家務勞動範圍,父母可以依照孩子的身心發展嚐試著讓他們學做一些力所能及且覺得有趣味的事。如在1歲前可以讓孩子自己拿湯匙吃飯,拿拖鞋或遞物品給大人,將玩具放進櫥櫃裏等等;2歲的幼兒可以讓他們擦桌子,練習洗自己用過的盤子、杯子、筷子等,在限定的時間範圍內掃地、擦地板,或將衣服疊好放在一起,將垃圾丟進垃圾桶等等;3歲的寶寶已經要進入幼兒園過集體生活,可以訓練其將用過的毛巾掛好,把牙刷、牙膏擺放好,清理自己吃完飯後的飯桌……這些對於孩子來說都不是難事,父母可以讓孩子去學去做。
一歲半至三四歲,正是孩子發展自理能力的階段。如果家長注意培養,不但孩子的自主性就會提高,還有助於建立自信的人格。所以這個階段應盡量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參與到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中來。若此時孩子未能建立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將來他們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在人格發展上也會出現障礙和問題。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在用勞動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同時也在創造自己。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成為真正的人,我們就不要再為他們精心營造輕鬆安逸、無憂無慮的童年。沒有勞動,沒有身體和精神的緊張,青少年時代的生活是難以想象的。”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導生活教育,認為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內容。做家務其實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育的一項內容。作為家長,應該把家務勞動看成是一種益心益智、益體益情的教育形式。它既關係到孩子今天的健康成長,又影響著孩子未來的生活質量。千萬不要輕視、放棄這種重要的教育責任,應積極引導孩子進入家庭角色,承擔家庭義務,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讓孩子在共同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這種寶貴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