慚愧是一個人在事實的鏡子裏看見麵容的醜陋之後的赧然。
慚愧者勢必在某一段時間內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然後為能力不逮而開始恨自己。
慚愧的前身一般叫做衝動。衝動是那種不計後果與不了解規則的競技。它在滿足了熱血沸騰之後,立刻就宣告失敗。
慚愧的人眼界不是太寬,判斷事物太過絕對。為什麼老年人不容易慚愧?因為他們盡管弱骨支離,但見聞廣博。並不能說隻有淵博的人才不慚愧,其實比學識更重要的是襟懷。一個人即使不斷學習,仍然會有知識盲區,但謙虛的態度可使人免遭慚愧。
慚愧的人還是有良知的人,盡管他一時可憎。一個人慚愧,證明他判別善惡的機製還起作用。如果“原諒”作為寬厚的關懷可以經常使用的話,那麼不妨去原諒那些慚愧的人。“知恥近乎勇”,是就一個負疚的人表現出的承認錯誤的態度而言的。知恥者還近於純潔。如果占上風的人揪著慚愧者的過失不放手,恐怕日後也會慚愧。
慚愧的人當中,有一種表現是得勢時太過得意。不懂勢滿則虧的道理,展示小人得誌的風光;頤指氣使,失道寡助。如王倫之於林衝。如果把豪傑人物一時逼仄的隱忍看作軟弱可欺,這種人日後一定會遭到生活重創,他們的慚愧無須憐憫。
一生從不慚愧的人少有,除非是善於忍耐的高人。一般說,慚愧與時間有關。在時間的推移中,真理像冰山一樣浮出海麵,一切不言自明。這時,比雄辯更重要的是忍耐,讓時間在一點一滴中顯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