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人是一些謙卑的人。或者說,他們出於感恩,因而謙卑。
感恩者的臉上籠罩安詳之美。當感恩成為心靈的習慣,臉上呈現美而非貪婪。有一句老話叫“竊喜”——偷偷地、暗地裏喜悅,大體上可為感恩者寫照。他們的喜不為小得,而為大得;不是一時之得,而是時時之得。這一種得與喜,得之於天地萬物。清風朗月之得,春蕾初綻之得,稚兒學語之得,合家團圓之得,均感今生難得今日得,情動於衷,每每生出感恩之念,臉上有美。沒錯,感恩給人帶來相貌上的美。
感恩是心靈的習慣。
習慣是天天重複的行為。如果重複的是煩惱,情緒接近於憂鬱症。如果重複的是感激,得到的是喜悅。
問題是,世上有多少喜事能讓一個人把感激當成習慣呢?要當多大的官(每天升一級)、賺多少錢(每天比前一天多賺1000元)、買多少彩票(個個中獎)才能讓一個人把感激當成習慣呢?
也許剛好相反,斬獲巨大的人不見得有一顆感恩之心。他們覺得職位與錢得之必然,不想感激。感恩的人是一些謙卑的人,他們才會把感恩當做習慣。謙卑的人可能生活在底層,可能遇到更多的艱難。艱難與喜悅之間隔著一堵牆,打通了就有光。全身心打拚的人,對每一點點小小的收獲都喜出望外,生出感激。他們不斷打拚,不斷收獲,不斷生歡喜心,感恩隨之形成習慣。
人所以謙卑,是他在心裏劃出一個很高很大的位置,放置他所敬重的事物。敬重自然、敬重父母、敬重友情。被敬者放置高位,敬者自甘卑下。像泉水源源不斷流向低處,卑下者出於感恩而得到歡喜心,點點滴滴彙成水潭。人們把這個水潭叫“感恩的心”。水潭上麵倒映出圖畫的映像,是他們所感激的人和事。
狂妄的人心裏擁擠,被自我和自我業績擠滿,找不出一隙空地放置感激。狂妄的人需要感激誰?他們誰也不感激,隻迫切需要別人感激他們。
純真的人聽到小鳥歌唱,感謝小鳥帶來這麼好的歌聲,清晨如此玲瓏。狂妄的人心裏沒有小鳥的位置,也失去傾聽鳥兒歌唱的機會。上帝所造的尤物——鳥類、花朵、露水和雲彩在不知感恩的人心裏沒有倒影。他這一生不知錯過了多少美景,隻剩下一段幹巴巴的自我。
感恩的人不僅臉上美,感恩還是對美的欣賞。感恩者實為優秀的藝術家,碗裏糧食之美、身上棉布之美、屋簷滴水之美,在感恩者心裏形成的漣漪就叫感恩。漣漪連成串是心靈的波動,表現在臉上是感激之喜。
需要說明白一件事——感恩不是廉價的恭維。恭維永遠是假冒產品,這個詞應該改成“恭偽”。你以為你的一番讚揚話抵得上別人的辛苦付出嗎?別人付出隻圖你說出的輕鬆流暢的一席話?這麼弄,你貶低了別人的幫助,你太看重語言的功能了。感恩者有時並不用言辭表達感恩,還有行動。用以言辭表達感恩沒有錯並且有必要,但更必要的是真誠,而非話語。巧言令色之人用話語答謝人情,他們表達過對河流、天空與大地的感謝嗎?沒有,他們覺得天地聽不到,不值得說。他們壓根就沒感謝過天地,因為天地沒送錢給他。這是說,感恩者的隊伍裏也有騙子,他們不感動,拿人情當買賣做,結算的貨幣是語言。
見到感恩的人,無須問他們為什麼和對什麼事感恩。他們從地板上揀起飯粒放進嘴裏,他們手拿一雙爛了的棉襪子踟躕,不知扔還是不扔。他們節儉,但對別人慷慨——慷慨是衡量感恩者的一項硬指標。感恩的人容易滿足,知福且惜福。他們的價值坐標是縱向的,跟自己的過去比,而不與別人橫向較勁。感恩的人心懷造福社會的宏願,並一點一滴地實踐。他們一定是實踐者,感恩並不停留在言辭和心願上,回報他人與社會,感恩應該落到一個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