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節 感恩是心靈的習慣(2 / 2)

感恩的人在感恩中得到了什麼?

感恩者說,他們沒去想獲取什麼。但他們確實得到了一樣東西,那是心靈的營養。我們如果承認人有心靈,就等於承認心靈是一個活體,有生長也有死亡。心靈生長需要水和營養素,感恩就是最好的營養素,它來源於身體內部,無假外求。就像善良是澆灌心靈的水,感恩者因為感恩而潔淨,心靈由此飽滿與生長。這個回報大不大?很大,他們逐漸變為富有者。

感恩隻是善良這棵樹上一朵醒目的花,它不會孤立存在。沒有既感恩又冷酷的人,正如沒有慷慨而吝嗇的人。善良、珍惜、記得別人的好處、遠離花言巧語、懂得愛、保持臉紅的機製、謙卑,是一個好人的種種特征。隻是從某種意義上說,他還是個懂得感恩的人而已。

感恩的人一般也是厚道的人。他們有優異的“道德記憶力”,這是我發明的詞,說一個人記得別人的好處,恒久不忘。來自外界的一些小的冒犯、小的不快、小的挫敗,會被道德記憶力所融解,就像不飽和脂肪酸可以融解飽和脂肪酸,構成膽固醇的合理含量一樣。厚道的厚,是說一個人不容易被激怒,不輕易反目成仇,他在心田厚厚的土層裏存儲著他人的優點。這是對感恩的另一種解釋,也是厚道的緣由。刻薄的人多聰穎,快,嘴快,心眼來得也快。刻薄的人心裏憤怒多,他們未必不善良,隻是不夠鈍,心地土層薄。如果多多培植厚土,多念及天地之美、人生之美,可以化薄為厚。感恩其實是個人修養的方法。

對感恩的誤解,還有一種是投桃報李,與原始人的商品交換一樣。如果以友誼為基礎投桃報李,無可厚非。如果對感恩感到壓力而以物易物,近乎小氣,或者叫“人際關係緊張症”。為什麼不能光明喜悅地接受別人的饋贈?能,受而不失君子本色。匆匆還之,見出小氣。感恩不是等價交換。物有價,真誠無價。如果把等價交換僭稱“感恩”,你在市場拿一把小蔥,付蔥主一元錢,是向他感恩嗎?如果這樣,我們豈不天天向商場感恩、向賣饅頭的、賣冰糖葫蘆和棉花糖的人感恩?還向賣盜版碟的、看自行車的人感過恩。這樣的感恩,並沒使我們的心靈因為買饅頭而得到淨化。感恩對人最大的好處是淨化心靈,念及蒼天庇護,念及親友摯愛,每每難以忘懷。這一過程,心靈啟動了類似殺毒的功能,弊有所降,益有所增,這不是投桃報李所能獲得的,精神的獲得可以超越物質層麵。

感恩是心靈的一種習慣。感恩一人一事算不上習慣。“恩”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曆史與文化。現代人所獲得的便利與保障,根植於曆史(譬如青黴素的發明),根植於文化,讓人們獲得基本的對善惡的識別、對藝術與美的普遍認知。“恩”的範疇還包括無數你根本不認識、永遠見不到麵的人對你生活的幹預,如糧食、藥品、訊息與交通。更大的恩是覆蓋全球的,譬如減少碳排放量。感恩不能窄化,對感恩的表達不是唱歌跳舞感謝電視機前所有的觀眾,是在心中形成一個懂得珍惜的機製。機製就是習慣,人在這個習慣中懂得美和欣賞美,懂得節製和尊重,生出寧靜之中的歡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