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約我寫一篇與鄉土有關的短文,我猶豫了。
鄉土最根本的意義是地,它和天一樣,是人類無力描述的對象。說起它,常常蹈入“開口便俗、一說就錯”的誤境。我曾經長時期迷戀和困惑於魯迅先生那句話:“寬仁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胸懷裏安息”。語感有別於他以往的文風,像《聖經》中的“雅歌”。土地無疑是母親,這不僅由於“天覆地載”這種體位所給人的想象。老子極不情願留給後世的《道德經》(鍾阿城考證應為《德道經》)中,以男女生殖器官的不同,點透土地的母性,並指明母性的深邃、靜虛、無為而產生的威力。我想土地最像母親的在於慷慨。自然界究竟誰在默默無聞、百代不衰地奉獻呢?隻有土地。當人們浮泛地歌頌金黃的麥浪、無邊的森林和美麗的花朵時,是土地奉獻了人類所喜歡的這一切。這多麼像母親。當有人說“這孩子又白又胖”時,懷抱著孩子的母親笑著,雖然她知道這並不是讚美自己。1885年10月10日,在波士頓,美國人埃弗雷特在議會上激動地述說農業的重要:“把一粒種子撒在土裏,就會出現奇跡”。為什麼呢?土地具有一種母性,她的職責是生命的繁衍。雖然黃金也源於土地,但土地的嫡生兒女是穀物、森林、草與花朵這些有生命的東西。
對此,人們能說些什麼呢?
不說的緣由一在忘卻了,二在說不出。
土地被踩在人的腳底下。樸實的、驕橫的、富足與貧困的人都把土地踩在腳下。在所有的謙遜中,土地已顯示了最偉大的謙虛。母親生產我們時的陣痛與流血,都被我們忘記了。堂皇的理由是:當時我們不知道。當我們用眼睛觀看世界的時候,看到的又是麥浪滾滾與稻花飄香。我們看不到土地。
當豐饒的莊稼被收割,我們皺著眉眺望遠方的蕭索。土地如母親,她並不豐饒,豐饒的是莊稼。
在飄雪的日子,我們欣喜於漫天皆白,忘卻了白雪下麵的土地。
在人類的眼睛裏,永遠也看不清自己的母親,如同看不清被踩在腳底下的土地。
北方被犁杖耕過的土地,灰黃色漫漫起伏,如我在寒風中瑟瑟而行的母親。然而母親和土地並不記恨,第二年,土地又長出青草,在空氣中散發與過去一模一樣的清香。母親又在冬夜為兒女縫補寒衣。針把手指刺出血珠,昏花的眼睛眯著。
我最喜歡的詩是《古詩十九首》中那句“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我不知道這位無名的詩人在如此令人驚喜的美中寄寓了怎樣的情懷。仿佛青草跪下禱頌土地,也如人類歌頌母親。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我在吟哦之間讀出悠長的寧靜。
然而,我們說不出這種悠遠,如同說不清母親的恩情。
土地與母親,已然無法言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