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是離不開朋友,少不了朋友的友誼和支持的。無論你是誰,在哪裏,做什麼,都需要朋友。每個人都需要結交朋友,因為人一旦沒了友情,生活就如死水一潭,失去了悅耳的和音,就會孤芳自賞、寂寞無助。
往來於芸芸眾生之間,奔走在茫茫人海之內,與你擦肩而過的人不計其數,和你相識的人也多如牛毛。你的身邊固然有屈指可數的幾個親人,可是同時,你的身邊也有另外一些像親人一樣關心你、愛護你、幫助你、在乎你的人,他們起著親人無法替代的作用,讓你無法割舍。
這樣的人,叫做知心朋友。人處在社會競爭和個人競爭的環境中,已經體驗到心理上的寂寞感,因而需要同某個人分享自己的感受,需要尋找一個知心的人。在生活中,你的悲苦、興奮、憂慮、驚喜都需要有人分擔與分享,這就是友誼。友誼具有明顯的情感負荷動能。
宋慶齡有個閨中密友,是其女傭李姐。出身金枝玉葉,見盡人世繁華,有一代國母之稱的宋慶齡,晚年與李姐相伴相依。李姐是宋慶齡與娘家唯一的也是最後的聯係。在月涼如水的夜晚,遠離她一生最愛的家人的宋慶齡,隱然牽動了思念之弦,而能在一邊勸慰,與之一起講些舊時宋家老話以解思情的也就隻有李姐。
李姐去世,宋慶齡悲傷欲絕,並將其葬在宋家陵園內,在宋慶齡臨死時,也交代自己要葬在李旁邊,現實中的姊妹情誼,在墓中化作了永恒的相伴。
知心的朋友,彼此之間在情感上有很好的交融,是一個靈魂寓於兩個身體,兩個身體共享一顆心靈。朋友不一定常常聯係,但一定不會彼此忘記。即使每次偶爾想起,還是感覺那麼溫暖,那麼親切,那麼柔情。
酒逢知己千杯少,一人知己足平生。手捧美酒與知己笑談對飲的感覺,又該是多麼的愜意。魯迅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世上沒有比友情更令人感到溫馨的了,好酒易得,知己難求。友情,沒有任何事物能夠代替,沒有任何語言能夠形容。知己的價值,不僅在於他給了你多少幫助,更在於他懂得多少你的內心。
生活的緊張,使我們需要用友誼來健全我們的情感,患難與共的友誼值得我們珍惜,但生活中絕大部分時間裏,我們對朋友的情感眷戀、關懷、掛念、相互的傾訴,當作兄弟姐妹式的愛護,也是友誼給我們的重要禮物。正因為對朋友的情感眷戀,使我們平淡的一生變得快樂而且值得回味。
就像英國評論家西德尼·史密斯所說:“生命是由眾多的友誼支撐起來的,愛和被愛中存在著最大的幸福。”德國的卡西爾說過:“沒有朋友的人,隻能是半個人”。倫敦有一家報館,有一次懸賞征求對於“朋友”兩個字的解釋。有一個參加競賽的人解釋說:“盡管世人都疏遠了我,而他仍在我身邊的人。”有許多人,老的朋友往往多已失去,新的朋友卻又不知去交結,那朋友就越來越少了。
一位27歲的女律師在一次與丈夫開戰之後,憤然離家出走,實際上,她隻在一個離家並不很遠的幽僻所在坐了3個小時。但在這3個小時裏,在這個喧鬧的城市,她卻沒有一個可以傾訴的朋友,她感覺到了寂寞,有萬念俱灰的感覺。後來,這個女律師認識了兩個新女友,是剛剛結婚的女人,她們很多相似之處,性格相近,對事情的看法也常常能達到認同。她們經常的約會,讓女律師感到,其實世界是非常精彩的,結婚,並不意味著從此女人的視線隻局限在圍城這小小的空間,女人,除了扮演妻子、母親的角色,還需要扮演社會中的一個女人——一個能獲得更多人讚賞和認同的女人。每當她們心中有了不快,總會首先想到向對方求助,尋求理解、安慰和寬心,甚至在與老公發生爭吵之後,在一起分析,錯在老公,還是在自己,學著設身處地地為老公著想,主動去化解矛盾。
正如培根所說的:“友誼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破分掉一半憂愁。”博恩則將其概括為“友情使喜悅倍增,悲哀減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