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父子之間要嚴肅,不可以過於親昵;子女對至親的愛,不可以簡慢不拘禮節。不拘禮節就不能做到父慈子孝,過分親昵就會產生放肆不敬之心。《禮記?內則》中記載,從有地位的讀書人往上數,都是父子不同室居住,這就是使父子之間不過分親昵的道理。至於長輩身體不適時,晚輩為他們按摩抓搔;長輩每天起床後,晚輩為他們整理臥具,這些都是講究禮節的教育。有人要問:"《論語》記載陳亢聽到孔子不親昵自己的兒子,感到高興,這是什麼意思呢?"回答是:"有這麼回事。這是因為君子不親自教授他的孩子。《詩經》裏有諷刺罵人的話,《禮記》中有自避嫌疑的告誡,《尚書》裏有違禮作亂的事,《春秋》中有對淫亂行為的指責,《易經》裏有備物致用的卦象,這些都不是父親可以直接向子女講解的,所以就不親自講授。"
【原文】齊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聰慧,帝及後並篤愛之,衣服飲食,與東宮相準。帝每麵稱之曰:"此黠兒也,當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別宮,禮數優僭,不與諸王等。太後猶謂不足,常以為言。年十許歲,驕恣無節,器服玩好,必擬乘輿。嚐朝南殿,見典禦進新冰,鉤盾獻早李,還索不得,遂大怒,詬曰:"至尊已有,我何意無?"不知分齊,率皆如此。識者多有叔段、州籲之譏。後嫌宰相,遂矯詔斬之,又懼有救,乃勒麾下軍士,防守殿門;既無反心,受勞而罷,後竟坐此幽薨。
【譯文】齊武成帝高湛的三兒子琅邪高儼,是太子高緯的同母弟弟,他天生聰慧,武成帝和胡皇後都非常喜歡他,不論穿的吃的,都與太子相同。武成帝經常當麵稱讚他說:"這是個聰明的孩子,將來應當有所成就。"等太子即位當皇帝,琅邪王搬到別宮居住,而他的待遇仍然十分優厚,超過其他為王的弟兄。即使如此,胡太後還認為優待不夠,常為此向皇帝訴說。琅邪王才十來歲,就驕橫放肆得毫無節製,吃穿用住等方麵都要與皇帝相比。有一次琅邪王去南殿朝拜,見典禦官向皇帝進獻新從地窖裏取出的冰塊,鉤盾官進獻早熟的李子,於是他回府後就派人去索取,不料沒有得到,他就大發脾氣,罵道:"皇帝已經有的東西,我為什麼沒有?"他的言行不知分寸都像這樣。有識之士大多指責他好像古代的共叔段、州籲一樣。後來琅邪王討厭宰相和士開,就假傳聖旨把他殺了,行刑時擔心有人來救和士開,竟命令手下的軍士守住皇帝所以的宮殿大門。他本無反叛之心,但這樣一來大家都認為他要謀反,皇帝也因此把他抓了起來,受了些煩勞才放了他,可最終還是被皇帝秘密殺了。
【原文】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共叔之死,母實為之。趙王之戮,父實使之。劉表之傾宗覆族,袁紹之地裂兵亡,可為靈龜明鑒也。
【譯文】人們喜愛自己的子女,很少能做到一視同仁,從古到今,這種弊病很多了。才德兼備的孩子固然值得賞識喜愛,而那些愚蠢遲鈍的孩子也應當得到憐惜和愛護。那些被父母偏寵的孩子,雖然父母是想厚待他,其實卻反而害了他。共叔段之死,其實是他母親造成的;趙王如意的被害,其實是他父親劉邦促成的。還有像劉表的宗族被傾覆,袁紹的兵敗失地,都可說是像靈龜顯示的卦象和明亮的鏡子一樣值得借鑒啊。
【原文】齊朝有一士大夫,嚐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譯文】齊朝有一個士大夫,曾經對我說:"我有一個兒子,已經十七歲了,會寫文書、信劄等,教他學鮮卑語和彈琵琶,他也逐漸掌握了。用這些特長去為王公大臣們服務,沒有不受寵愛的道理,這也可說是一件重要的事啊。"我當時低頭不語。這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真奇怪啊!如果靠從事這種職業,就是能當上卿相,我也不願讓你們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