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帶,大冠高履,出則車輿,入則扶侍,郊郭之內,無乘馬者。周弘正為宣城王所愛,給一果下馬,常服禦之,舉朝以為放達。至乃尚書郎乘馬,則糾劾之。及侯景之亂,膚脆骨柔,不堪行步,體羸氣弱,不耐寒暑,坐死倉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複,性既儒雅,未嚐乘騎,見馬嘶噴陸梁,莫不震懾,乃謂人曰:"正是虎,何故名為馬乎?"其風俗至此。
【譯文】梁朝的士大夫,都愛好寬袍大帶、大帽高履,出門就乘坐車輿,進門靠僮仆服侍,他們去城內或郊外,竟沒有乘馬的。周弘正很受宣城王的寵愛。宣城王送給他一匹果下馬,他時常騎著外出,滿朝官員都認為他放任豁達。以至於尚書郎騎馬出入,還會被糾察彈劾。侯景之亂時,士大夫肌膚細弱,筋骨嬌柔,不堪奔波,加上身體羸弱,氣血不足,受不了嚴寒酷暑,在倉猝變亂中坐而等死的,往往是這些人。建康令王複,性格溫文儒雅,從未騎過馬,看到馬嘶叫跳躍,沒有不震驚害怕的,便對別人說:"這正是老虎!為什麼把它叫做馬呢?"當時的風氣竟柔弱到了這種地步。
【原文】古人欲知稼穡之艱難,斯蓋貴穀務本之道也。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種之,茠鉏之,刈獲之,載積之,打拂之,簸揚之,凡幾涉手,而入倉廩,安可輕農事而貴末業哉?江南朝士,因晉中興,南渡江,卒為羈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資俸祿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為之,未嚐目觀起一(土發)土,耘一株苗;不知幾月當下,幾月當收,安識世間餘務乎?故治官則不了,營家則不辦,皆悠閑之過也。
【譯文】古人想知道春種秋收的艱難,這大約體現了重視糧食生產、以農為本的思想。吃飯是民生的頭等大事,百姓沒有糧食就不能生存,三天不吃一粒飯,父子都不能互相照顧。耕種、除草、收割、運載、脫粒、簸揚,共要經過幾種工序,糧食才能入庫,怎麼可以輕農業而重商業呢?江南的士大夫,隨著晉朝的中興,從北方南渡長江,最後寄居江南,到現在已有八九代了,但從未下田耕作過,完全依賴朝廷的俸祿生活。即使家裏有田地,也全靠僮仆耕種,從未親眼看到翻過一寸土,種過一株苗;更不知道哪月下種,哪月收割,哪裏懂得世間的其他事務呢?所以他們當官不曉得如何當,治家不懂得如何經營,這都是生活悠閑所造成的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