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真草書跡,微須留意。江南諺雲:"尺牘書疏,千裏麵目也。"承晉、宋餘俗,相與事之,故無頓狼狽者。吾幼承門業,加性愛重,所見法書亦多,而玩習功夫頗至,遂不能佳者,良由無分故也。然而此藝不須過精。夫巧者勞而智者憂,常為人所役使,更覺為累;韋仲將遺戒,深有以也。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惟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蕭子雲每歎曰:"吾著《齊書》,勒成一典,文章弘義,自謂可觀;唯以筆跡得名,亦異事也。"王褒地胄清華,才學優敏,後雖入關,亦被禮遇。猶以書工,崎嶇碑碣之間,辛苦筆硯之役,嚐悔恨曰:"假使吾不知書,可不至今日邪?"以此觀之,慎勿以書自命。雖然,廝猥之人,以能書拔擢者多矣。故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梁氏秘閣散逸以來,吾見二王真草多矣,家中嚐得十卷;方知陶隱居、阮交州、蕭祭酒諸書,莫不得羲之之體,故是書之淵源。蕭晚節所變,乃是右軍年少時法也。晉、宋以來,多能書者。故其時俗,遞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觀,不無俗字,非為大損。至梁天監之間,斯風未變;大同之末,訛替滋生。蕭子雲改易字體,邵陵王頗行偽字;朝野翕然,以為楷式,畫虎不成,多所傷敗。至為一字,唯見數點,或妄斟酌,逐便轉移。爾後墳籍,略不可看。北朝喪亂之餘,書跡鄙陋,加以專輒造字,猥拙甚於江南。乃以"百念"為"憂","言反"為"變","不用"為"罷","追來"為"歸","更生"為"蘇","先人"為"老",如此非一,遍滿經傳。唯有姚元標工於楷隸,留心小學,後生師之者眾。洎於齊末,秘書繕寫,賢於往日多矣。江南閭裏間有《畫書賦》,乃陶隱居弟子杜道士所為;其人未甚識字,輕為軌則,托名貴師,世俗傳信,後生頗為所誤也。
【譯文】楷、草的書法,須稍微留意。江南有諺語說:"一尺長的信函,就是你在千裏之外給人看到的麵目。"
江南人上承晉、宋流傳下來的風氣,都信奉這句話,所以沒有在倉促間因寫字而感到困窘為難的,我從小繼承家學,加上生性喜愛書法,所看到的書法範本也多,觀賞研習的功夫下得頗深,而書法技藝不高,確實是我沒有天分的緣故。但是這門技藝也不必過於精湛。技巧者多勞,智能者多憂,因為字寫得好而常被人使喚,更會感到勞累。韋仲將不要子孫學習書法的遺誡,確是有道理的。王羲之是位風流才士,瀟灑名人,全國的人都知道他的書法,他反因這一才能而掩蓋了他的其他才能。蕭子雲常常感歎說:"我撰著《齊書》,編成了一部典籍,書中的文采大義,我自以為是可取的。但我隻以書法得名,這也是一件怪事啊。"王褒門第高貴,學識淵博,才思敏捷,後來雖然被迫入關,也仍然受到禮遇。但他還是因為工於書法,才在碑碣間受困窘,在筆硯的差使中受辛苦,他曾經悔恨說:"假如我不懂得書法,不會弄到今天這個樣子吧!"由此看來,千萬不要自命善於書法。雖然是這樣,但那些位卑才淺的人,因會書法而得到提拔的也很多。所以說思想主張不同的人,不能與他們同謀共事。梁朝秘閣的圖書散逸以後,我看到二王的楷、草墨跡很多,家裏還曾藏有十卷,這才知道陶弘景、阮研、蕭子雲的各種書法,沒有不受王羲之書法影響的,所以王羲之的書體是書法的淵源。蕭子雲晚年書體有所變化,變成了王羲之少年時期的筆法。晉、宋以來,有很多能書法的人。所以當時重視書法的風氣,互相傳染影響,所有書籍,都用楷書正體,十分可觀,雖然其中不是沒有俗字,卻不算大損傷。到梁朝天監牢間,這種風氣還未改變;大同末年,謬誤的字體就逐漸產生了。蕭子雲改換字體,邵陵王使用不規範的字,朝廷內外還一致以他們的字作為楷模,結果是畫虎不成反類狗,造成許多弊端。以致寫一個字,隻看見幾個點,或者胡亂增減筆畫,隨意改換字形。從此以後,文獻書籍,相當地不可閱讀了。北朝在喪亂之後,字體粗率鄙陋,再加上隨意造字,比江南更加拙劣,竟然用"百"、"念"組成"憂"字,用"言"、"反"組成"變"字,用"不"、"用"組成"罷"字,用"追"、"來"組成"歸"字,用"更"、"生"組成"蘇"字,用"先"、"人"組成"老"子,這樣的例子不止一個,而是遍於經典之中。隻有姚元標擅長楷書和隸書,留心文字訓詁,晚輩以他為師的很多。到了齊朝末年,官府裏繕寫的各類文稿,比過去好多了。江南地區民間有本《畫書賦》,是陶弘景的弟子杜道士編寫的。這個人不大識字,卻輕率地為繪畫書法製定準則,還假冒為名師,社會上的人輕易相信和傳布,有不少後生被貽誤。
【原文】畫繪之工,亦為妙矣;自古名士,多或能之。吾家嚐有梁元帝手畫蟬雀白團扇及馬圖,亦難及也。武烈太子,偏能寫真,坐上賓客,隨宜點染,即成數人,以問童孺,皆知姓名矣。蕭賁、劉孝先、劉靈,並文學已外,複佳此法。玩閱古今,特可寶愛。若官未通顯,每被公私使令,亦為猥役。吳縣顧士端出身湘東王國侍郎,後為鎮南府刑獄參軍,有子曰庭,西朝中書舍人,父子並有琴書之藝,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懷羞恨。彭城劉嶽,橐之子也,仕為驃騎府管記、平氏縣令,才學快士,而畫絕倫。後隨武陵王入蜀,下牢之敗,遂為陸護軍畫支江寺壁,與諸工巧雜處。向使三賢都不曉畫,直運素業,豈見此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