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邪色,耳不聽於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過人矣。

——劉清之《戒子通錄》

白話

古時候婦女懷了身孕,睡覺時就不能側著身子,座席不靠邊,不用一隻腳站立,不吃有異味的東西。食物切得不正不吃,席子放得不正不坐,眼睛不看邪僻的色彩,耳朵不聽浮靡頹廢的聲音。夜晚讓樂官吟誦詩歌,講述正人君子的事跡。這樣生下的兒子必定相貌端莊,才智和品德都出類拔萃。

家訓史話

商未周族領袖周文王是個開明君主,在位50年,把個半邑之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強盛無比。

據說,周文王自幼聰明過人,“孩提時,深明孝仁禮義”,既懂馬戈箭術,又曉詞賦詩文;那過目不忘、出口成章的本領,更使那些文武大臣們讚歎不已。

文王為何這等聰明?據《禮記·保傅》篇記載,這與文王的母親在懷文王時對腹內的胎兒進行嚴格的胎教有關。文王的母親究竟是怎樣對腹內的胎兒進行教育的,史書沒有詳細記載。但北齊文學家顏之推在其長篇專著《顏氏家訓》中有段腳注,拈來可作參考。

顏之推說:“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聲音滋味,以禮節之。”他還說,以上的胎教之法要“書之玉版,藏請金匾”,讓後人效法。

隋代太醫博士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還談到:“妊娠三月胎教,當此之時,血不流,形象始化,未有定儀,見物而變……欲令子美好端正者,數視白壁美玉……欲令子賢良盛德,則端心正坐,清虛和一,坐無邪席,立無偏倚,行無邪徑,目無邪視,耳無邪聽,口無邪言,心無邪念……是謂外象而變者也。”

古訓今鑒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所謂光陰荏苒、歲月如梭,人生百年轉瞬即逝,人們要珍惜時間,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不要拖到明天,不要蹉跎歲月。

很早以前的古人們就知道萬事趁早的道理,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更是懂得要從胎兒開始,孕婦從自身做起,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並注意食物、音樂等環境因素,這算是最早的“胎教”記載了吧。

這些說教是否就是文王之母的胎教方法,無從核證。但“胎教”一說由來已久,是千真萬確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