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陳亢向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嚐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司馬光《家範》
白話
陳亢問伯魚說:“孔夫子他老人家有沒有什麼奇聞逸事呢?”伯魚回答說:“他老人家沒有什麼奇聞逸事,隻是有一次我獨自侍立,他的兒子鯉邁著小步快速經過廳堂,夫子問道:‘你學習《詩經》沒有?’孔鯉回答說:‘沒有。’夫子教導他說:‘不學《詩經》就沒有說話的權利。’孔鯉便下去學習《詩經》。過了幾天,我又獨自侍立先生於側,鯉又邁著小步快速經過廳堂,夫子問:‘你學習《禮》沒有?’鯉回答說:‘沒有。’夫子教導說:‘不學習《禮》就不能立身。’孔鯉便下去學習《禮》。”聽了這兩件事,陳亢出去後高興地說:“我問了一件事,卻懂得了三個道理:懂得了學《詩經》的道理,懂得了學《禮》的道理,同時又懂得了君子與他的子女之間應該是有禮有節的,不能隨隨便便的道理。
家訓史話
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是個教書先生。他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經常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講些有趣的故事。
林則徐小時候機靈聰明,但性子很急,辦事粗魯毛躁,經常出些差錯。林賓日認為“從小看大,三歲知老”。小孩子這樣下去養成習慣,將來辦事要出大錯的。一天,他把林則徐叫到跟前,給他講了一個“急性判官”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判官,由於他非常孝敬父母,所以每遇到不是孝子的犯人,他就判得特別嚴。一天,有兩個人拉來一個年輕人,要判官嚴懲。他們說:“這個年輕人是個不孝之子,他不僅罵他娘,還動手打她。我們把他捆了起來,可他還是不停地罵,我們就用東西把他的嘴堵住了。像他這樣不孝的後生可恨不可恨?”判官一聽,被捆的人是個不孝之子,立刻火冒三丈,就喊:“來人呀,打這個逆子五十大板。”這個年輕人想開口申辯,可是嘴被堵著,有話沒法說,隻好挨了五十板子,屁股被打得血肉模糊。
一會兒,有個老太婆拄著拐杖急匆匆走進來,邊哭邊焦急地說:“請大人救救我們,剛才有兩個盜賊溜進我家後院,想偷我的牛。我兒子捉住他們,要送他們到官府來,可是力不從心,兩個強盜反把我兒子捆走,不知弄到何處去了。求大人幫忙,趕緊替我找找兒子。我就這麼一個孝順兒子……”判官一聽,心裏暗想:莫非惡人先告狀,我剛才打的就是她的兒子?他忙叫人把那兩個捆人的人找來,但他們已溜走了。這時,被打昏過去的年輕人突然呻吟了一聲,老太婆一看,正是自己的兒子,就驚叫了一聲,昏倒在地,再也爬不起來了。
聰明的林則徐知道父親的這個故事是針對他的毛病講的,便說:“我一定好好改一改急躁的毛病。”
林賓日說:“我看到你性子急躁,很為你將來擔憂。通過這個故事,希望你改正自己的毛病。”
“急性判官”的故事,牢牢記在林則徐的心裏。直到幾十年後,他做了湖廣總督仍不忘父親講過的故事。為了時時警惕自己性情急躁、容易發怒的毛病,他專門做了一個“製怒”的橫匾,掛在自己的書房,時刻提醒著自己。
古訓今鑒
父母發現子女的過錯,要及時指出,這樣才能有效避免錯誤的進一步擴大。履行“子不教,父之過”的家教責任,關鍵要把握兩點:一是保持關愛。盡管國人皆知育兒的重要,但由於社會競爭的激烈,許多有成就的人們往往疏於對子女的管理,尤其是多為事業所累的官員、歌星、富商,他們盡管可以享盡追捧、光宗耀祖的風光和一擲千金的愜意,但如果攤上一個不得不經常為其擦屁股、堵漏子的不省心子女,其人生恐怕難言幸福。育兒的失敗也許是人生最大的敗筆;二是確保科學施教。要妥善處理好“長個子”與“長心眼”的關係、傳授生存技能與培養處世能力的關係、循循善誘與以身作則的關係,尤其是名人豪門,更要防止父母過分溺愛對孩子道德教育的疏漏;要直麵孩子的失誤,引導孩子樹立責任意識,做到不袒護、不護短,秉公而斷,須知責罰也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