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漢丞相翟方進繼母隨方進之長安,織履,以資方進遊學。
晉太尉陶侃,早孤貧,為縣吏番陽,孝廉範逵嚐過侃,時倉卒無以待賓。其母乃截發,得雙髲以易酒肴。逵薦侃於廬江太守,召為督郵,由此得仕進。
——司馬光《家範》
白話
漢代的丞相翟方進求學的時候,他的繼母跟隨他到長安,靠編草鞋賺錢來資助方進拜師求學。
晉代太尉陶侃,從小喪父,家裏很窮,他擔任番陽縣吏之時,孝廉範逵來家探訪。一時間家裏沒有東西招待客人,他的母親就剪掉頭發,用頭發換來酒肴招待客人。後來,範逵向廬江太守推薦陶侃,太守就任命陶侃為督郵,陶侃從此進身仕途。
家訓史話
崇禎年間,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徐霞客,出生在江蘇江陰的一個沒落世家。家境雖然已經衰微,但是家中藏書卻不少。尤其幸運的是,徐霞客有一位很好的母親。母親思想開朗,勤勞賢良,知書知禮,富有理想。全家的經濟掌持和對子女的教育,都落在她一個人身上。
徐霞客幼小的時候就開始聽母親講曆史故事,講為人的道理,激起了他求知探奇的強烈願望。一次,母親講《左傳》,講到“民生於勤,勤則不匱”的句子時,徐霞客說:“媽媽,我知道這其中的意思。”
“說說看,看你理解得怎麼樣?”
徐霞客解釋說:“這是說,一個人無論織布、讀書和做其他事情,最重要的是勤快,隻要勤快,就什麼都不會缺少的。”母親聽後滿意地笑了。
從此,徐霞客除了吃飯時間,幾乎都在父親的書房裏精心讀書。他讀完整架整櫃的書籍後,又把那些心裏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曆史、地理和探險遊記之類的書籍,集中起來,反複閱讀。進了私塾以後,他還經常把這些書揣在身邊。他覺得從這些書裏能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可以了解民族的曆史,使人心胸開闊,產生力量。後來,他決定放棄科舉,絕於仕途,準備遍遊祖國的山川。
恰在這時,霞客的父親去世了,身邊隻有一位年老的母親,他實現宏願的決心有些躊躇。母親了解到兒子的心意,便鼓勵說:“孩子呀,身為男子漢,應該誌在四方,不能為了家庭的緣故而放棄自己的誌願,像一隻因在籬笆裏的小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狗。”為了激勵兒子,母親還親手為兒子趕做了一頂“遠遊帽”,讓他戴著踏上了征途。
開始,霞客出遊大都是在比較近的地方,行期也有一段間隔。每次遊罷歸來,霞客總要把異地的風光見聞一五一十地講給母親聽。徐母總是為兒子的學識不斷長進而感到高興。後來徐母發現,既然遠遊,為何頻頻歸來?當他知道霞客仍然是為了照顧自己時,便對霞客說:“我雖然年已老邁,但身體還根結實,你用不著惦記我。不信,我還可以出去一遊。”她硬叫兒子陪她去遊覽了附近的荊溪和勾曲,而且一路走在兒子的前麵,全不示弱。
得到母親的鼓勵,徐霞客激動不已。他開始了對祖國萬裏河山的遊曆。他30多年不避寒暑,不畏艱險,靠兩條腿考察了華東、華北、東南沿海、西南雲貴等17個省區,對大半個中國的地理、水文、地質、動植物,特別是有關我國石灰岩地貌作了數百萬字的遊記記錄,成為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
古訓今鑒
中國的古老的傳統習慣,父母健在,子女不可遠遊。子女守侯在爹娘的身邊,早晚請安,問寒問暖,盡其之孝道,使年邁的雙親在晚年能夠含飴弄孫,其樂融融。另外,那個時候通訊交通很不發達,常年在外的人,捎個信兒回家去都很困難,一旦做了他鄉的孤魂野鬼,痛斷心腸的是家鄉的二老。所以,父母守住兒女,盼他們平安,兒女守住父母,盼他們健康。就這樣,孝敬父母就不遠遊,約定俗成了。
做父母的,從不指望子女回報什麼。而真正有孝心的子女,總會竭盡全力去孝敬他的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