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平節度使柳仲郢母韓氏,常粉苦參、黃連和以熊膽以授諸子,每夜讀書使噙之,以止睡。
——司馬光《家範》
白話
天平節度使柳仲郢的母親韓氏,常常浸泡苦參、黃連和熊膽,交給幾個兒子,兒子們每天晚上讀書的時候,她就讓他們將這些東西含在嘴裏,用這個辦法來製止他們打瞌睡。
家訓史話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從小受父親的熏陶,愛好書法。他在父親的指導下勤學苦練,幾年後,他的字大有進步,很多人都誇他寫得好。在一片讚揚聲中,王獻之以為自己的字和父親的字不相上下了,開始驕傲起來。
一天,王羲之外出有事,臨行時,隨意在牆上題了一些字,讓獻之摹仿。他走後,獻之在旁邊臨摹了幾回,自己覺得很像了,便把父親寫的字擦掉,留下了自己的。
王羲之回來後,看到牆上的字,歎息道:“大概我題這些字時醉得很厲害吧,不然怎麼寫得這樣難看呢?”在旁邊的獻之聽了,心裏很不是滋味,但又很不服氣。
幾天之後,獻之又摹仿父親的字樣寫了幾行字,送到父親書房。心想:這次父親看到,一定會誇獎我的。誰知,王羲之看後,順手拿起筆在一個“大”字下麵加了一點,變成了“太”字,隨即一言不發還給了獻之。
父親平時對他要求很嚴。他一時弄不清父親的意思,但又不敢多問,隻好拿著去找母親。母親細細看了一遍,指著“太”字下麵的一點說:“幾行字,隻有這一點像你父親寫的。”獻之聽了,像迎頭澆了一盆冷水,有些灰心了。這時母親耐心地對他說:“孩子,練習寫字,必須下苦工夫。你父親年輕的時候,先用四五年時間虛心臨摹諸家的字樣,把別人的特長融會貫通,然後才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為了練字,你父親不管走路還是休息,一直用手在身上一橫一豎地比畫,揣摩字的筆畫結構。日子長了,把衣服都畫破了。他在練習書法時,因為寫完字常到一個池裏洗筆和硯台,後來池水全變黑了。他練字練得入了迷,連飯都忘了吃。有一次,家裏人把蒸饃和蒜泥放到他麵前叫他吃,可我到書房一看,隻見他拿了一塊蘸了墨汁的蒸饃正在吃呢,弄得滿臉烏黑。原來,他一心想著練字,錯把墨汁當蒜泥了。孩子,做任何事都不能好高騖遠、自滿自足,要勤勤懇懇、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才行。”
獻之聽了母親的教導,每天刻苦練字。幾年後的一天,他趁父親外出,又寫了一幅字貼在牆上。王羲之回來一看,以為是自己寫的,可想了半天也記不起是什麼時候寫的。一問,才知道出於兒子之手。這次他對著兒子笑了。
古訓今鑒
有些父母,害怕子女受苦,將子女捧在手中害怕摔著,含在口中害怕化了,嗬護無微不至。殊不知這不是真正的愛。為人父母,要將目光放遠一些,要從大處為子女著想,而不能把子女當做溫室裏的蔬菜,隻顧為其創造舒適溫暖的環境,而對其成長中所必須要經曆的磨難有所忽視。因為無論誰的子女,早晚都要離開父母嗬護的港灣,獨自出海航行,而要在這條人生的航線上走得更遠,隻有掌握獨自抵抗狂風暴雨的的技巧,才能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