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教兒女應在嬰孩時(1 / 1)

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子生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訶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複製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為敗德。孔子雲:“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顏之推《顏氏家訓》

白話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隻有絕大多數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時候的聖王,有“胎教”的做法,懷孕三個月的時候,出去住到別的好房子裏,眼睛不能斜視,耳朵不能亂聽,聽音樂吃美味,都要按照禮義加以節製,還得把這些寫到玉版上,藏進金櫃裏。到胎兒出生還在幼兒時,擔任“師”和“保”的人,就要講解孝、仁、禮、義,來引導學習。普通老百姓家縱使不能如此,也應在嬰兒識人臉色、懂得喜怒時,就加以教導訓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長大幾歲,就可省免鞭打懲罰。隻要父母既威嚴又慈愛,子女自然敬畏謹慎而有孝行了。

我見到世上那種對孩子不講教育而隻有慈愛的,常常不以為然。要吃什麼,要幹什麼,任意放縱孩子,不加管製,該訓誡時反而誇獎,該訓斥責罵時反而歡笑,到孩子懂事時,就認為這些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到驕傲怠慢已經成為習慣時,才開始去加以製止,那就縱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樹立不起威嚴,憤怒得再厲害也隻會增加怨恨,直到長大成人,最終成為品德敗壞的人。孔子說:“從小養成的就像天性,習慣了的也就成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諺說:“教媳婦要在初來時,教兒女要在嬰孩時。”這話確實有道理。

家訓史話

東漢人陳寔,為人仁厚慈愛。那一年鬧饑荒,百姓饑餓。有一個偷盜的人晚上進入他的屋子,躲藏在梁上。陳寔暗中看到了他,於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兒孫起來,神情嚴肅地開導他們說:“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壞的,隻是習慣了成為習性,於是就成了這樣子。”

兒孫說:“誰成了這樣子?”

陳寔指著梁上的盜賊說:“就是那梁上的君子。”

盜賊很吃驚,自己跳下地,磕頭認罪。

陳寔慢慢地開導他說:“看你的相貌,不像很壞的人,應該反省自己為好。”陳寔知道他很窮,於是讓人給了他二匹絹。從此整個縣中沒有偷盜的人了。

古訓今鑒

所謂“萬事趁早”,幹什麼事情都要掌握好時機。如教育子女,要從孩子還未出世時,大人首先注意自己的言行。等到孩子出生以後,更要時時注意對他的教導,萬事不能由著孩子的性子來,猶如小樹苗,隻有在幼苗時將其扶正,才能保證其長直、長高,最後長成棟梁之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