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日;紗絹一匹,可辦粗衣幾件。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
——周怡《勉諭兒輩》
白話
從節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變得節儉困難。飲食穿衣,如果思考得到這些事情的艱難,就不敢輕易地花費錢財了。每一頓飯吃肉喝酒,可以置辦幾天的粗茶淡飯;一匹綢緞,可以置辦幾件平常的衣服。不餓不冷就夠了,何必圖個吃好穿好?經常在擁有的時候想著沒有的時候,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再想著擁有的時候,那麼子子孫孫就能常常享受到溫飽了。
家訓史話
範文子很晚才退朝回來,武子問道:“為什麼回來這麼晚啊?”文子回答說:“有位秦國來的客人在朝中講隱語,大夫中沒有一個能夠回答出來,我曉得其中的三條。”武子發怒說:“大夫們不是不能回答,而是出於對長輩父兄的謙讓。你是個年輕的孩子,卻在朝中三次搶先,掩蓋他人。如果不是我在晉國,你早就遭殃了!”說著武子就用手杖打兒子,把他玄冠上的簪子都給打斷了。
古訓今鑒
憂患意識是曆史主體在社會發展轉折時期或關鍵時期的一種清醒的防範意識和預見意識,源於自覺的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表現為堅強意誌和奮發精神。憂患意識表現出的是社會主體的一種精神自覺,是這種主體對改造世界的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能動性。它因此成為重要的精神動力。
為人父母當有憂患之心,這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處世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