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為兒孫積錢財,不如給後代留功德(1 / 2)

原文

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後世。然果能利之者,鮮矣。何以言之?今之為後世謀者,不過廣營生計以遺之。田疇連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麥盈囷倉,金帛充篋笥,慊慊然求之猶未足,施施然自以為子子孫孫累世用之莫能盡也。然不知以義方訓其子,以禮法齊其家。自於數十年中勤身苦體以聚之,而子孫於時歲之間奢靡遊蕩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娛,又怨其吝嗇,無恩於我,而厲虐之也。始則欺紿攘竊,以充其欲;不足,則立券舉債於人,俟其死而償之。觀其意,惟患其考之壽也。甚者至於有疾不療,陰行鳩毒,亦有之矣。然則向之所以利後世者,適足以長子孫之惡而為身禍也。頃嚐有士大夫,其先亦國朝名臣也,家甚富而尤吝嗇,鬥升之粟、尺寸之帛,必身自出納,鎖而封之。晝而佩鑰於身,夜則置鑰於枕下,病甚,困絕不知人,子孫竊其鑰,開藏室,發篋笥,取其財。其人後蘇,即捫枕下,求鑰不得,憤怒遂卒。其子孫不哭,相與爭匿其財,遂致鬥訟。其處女蒙首執牒,自訐於府庭,以爭嫁資,為鄉黨笑。蓋由子孫自幼及長,惟知有利,不知有義故也。夫生生之資,固人所不能無,然勿求多餘,多餘希不為累矣。使其子孫果賢耶,豈蔬糲布褐不能自營,至死於道路乎?若其不賢耶,雖積金滿堂,奚益哉?多藏以遺子孫,吾見其愚之甚也。然則賢聖皆不顧子孫之匱乏邪?

曰:何為其然也?昔者聖人遺子孫以德以禮,賢人遺子孫以廉以儉。舜自側微積德至於為帝,子孫保之,享國百世而不絕。周自後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積德累功,至於武王而有天下。其《詩》曰:“詒厥孫謀,以燕翼子。”言豐德澤,明禮法,以遺後世而安固之也。故能子孫承統八百餘年,其支庶猶為天下之顯,諸侯棋布於海內。其為利豈不大哉!

——司馬光《家範》

白話

做為人的先祖,沒有不希望能夠造福於後代的。可是真能造福於後代的卻很少。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今為後代謀利益的那些人,隻懂得多積錢財留給後代兒孫。田地連阡陌,商鋪遍布街巷,糧食堆滿了倉庫,財物塞滿了箱子,仍然覺得不夠,還在苦心謀求。這樣他們心裏就怡然自得,自以為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享用不盡了。但是這些祖輩們卻不懂得更重要的是應該用做人的道理來教育子孫,也不懂得用禮法來管理家庭。他們自己幾十年辛勤勞作所積累起來的財富,卻被那些沒有教養的子孫們在短時間內就揮霍殆盡。子孫們反過來譏笑祖輩們愚蠢,不會享受,還埋怨祖輩吝嗇小氣,曾經對自己不好,虐待了自己。那些家裏廣有錢財但又沒有得到良好教育的後代子孫,大都是一開始欺騙盜竊,以滿足自己的私欲,不夠的時候,就向他人立券借債,打算等到祖父死後再來還債。仔細考察一下這些子孫們的心思,發現他們隻是盼望祖父早死。更有甚者,祖父有病不但不給治療,反而在暗中投毒,以求早一些得到家裏的財產。那些為後代謀利益的祖父們,不但助長了子孫的惡行,也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過去有一位士大夫,他的祖先也是當朝名臣,他家裏非常富裕但他卻很小氣,連鬥升之粟、尺寸之布,他都要親自管理。他還把金銀財寶鎖得嚴嚴實實,白天把鑰匙裝在身上,晚上睡覺時把鑰匙放在枕頭下邊。後來他得了重病,不懂人事,子孫們趁機把他的鑰匙偷走,打開密室,找到存放財寶的箱子,偷走了金銀財寶。

他從昏迷中蘇醒過來後就尋找枕頭下麵的鑰匙,可是鑰匙已沒有了,他於是憤怒地死去了。他的子孫們不但沒有為他的死而哭泣,反而因為相互爭奪、藏匿財產,打鬥、訴訟。就連未嫁人的處女也蒙著頭拿著狀紙,在公堂之上喊冤叫屈,為自己爭奪嫁妝。他們的卑鄙行為受到了鄉裏的譏笑,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為這些子孫們從小長大,隻懂得追逐利益,不知道講道義。生活中所用的錢財物資,本來是人所必需的,但是也不要去過分貪求。錢財一旦太多了,就會成為拖累。如果子孫們確實賢能,難道他們連粗食布衣都不能自己求得,難道會凍死餓死在路旁嗎?倘若子孫們無能,即便是金銀堆滿屋,又有什麼用呢?祖父們積累財富留給子孫後代,足見他們十分愚蠢。難道古代那些先賢都不關心他們的子孫後代的窮富嗎?有人問:他們為什麼不給後代留下很多財產呢?因為古代聖人懂得留給子孫後代高尚的品德與嚴格的禮法熏陶,賢人們傳給子孫的是廉潔的品質和儉樸的作風。舜出身卑賤卻能夠努力修養品德,終於當上了帝王。他的子孫們繼承他的高尚品德,統治國家曆經百代而不滅。周朝從後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開始修德積功,到了周武王的時候,終於推翻殷商,奪取了天下。《詩經》裏說:“周文王謀及子孫,扶助子孫。”指的就是周文王積累恩德,申明禮法,而且將這筆財產傳給後代,使得國家安定、社稷穩固。因而他們的子孫後代能夠統治國家八百年。他們的那些旁係親戚也成了天下的望族,被分封的諸侯遍及海內。周家祖先留給後代的利益難道不大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