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史話
三國及西晉初期,胡質、胡威父子倆皆以清廉著稱於世。
胡質,字文德,淮南壽春人,魏文帝時,官至東莞太守、荊州刺史,後加封振威將軍,賜爵關內侯;其子胡威,字伯虎,晉武帝時官至青州刺史。
胡質在曹操當政時還隻是個不起眼的小吏,他之所以日後官職顯要,不是靠逢迎拍馬、賄賂開路,而是靠自己的清正廉潔和勤勉政績。魏文帝曹丕在位時,胡質任東莞太守,“在郡九年,吏民皆安”。到荊州任刺史後,他的政績依然卓著。他任職之處,形成了“廣農積穀,有兼年之儲”的富庶局麵。嘉平二年(250),胡質病逝,“家無餘財,惟有賜衣書篋而已”。四年後,朝廷追思清節之士,考慮到胡質一生為官清廉,體恤民情,特下詔褒獎其清廉品德,並“賜其家錢穀”。
胡威受父親胡質的影響,年少時就有誌繼承和發揚其父的清廉美德。有一年,胡威從洛陽去探望在荊州當刺史的父親。胡質雖然當官,可家中並不富裕,以至於胡威去看望父親時沒有一車一馬,也沒有仆人隨從,隻好騎著毛驢獨自上路。途中住宿客棧時,胡威自己劈柴、做飯、放驢。同住客棧的得知他是荊州刺史胡質之子後,無不驚訝,又無不欽佩。在荊州小住幾天後,胡威向父親辭行,胡質很想拿點什麼東西表示一下做父親的心意,翻來翻去,總算從家裏翻出了一匹絹,便拿給胡質作為路上的盤纏。胡威卻責問父親:“人們都說您清正廉潔,為官不貪不占,不知道此絹從何而來?”胡質先是一愣,然後解釋道:“這是我從俸祿中節餘下來的。”胡威這才放下心來,謝過父親上路。
後來胡威曆任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職,他也同父親一樣廉潔自律,克己奉公,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晉武帝司馬炎聞知胡氏父子為官清廉的美名後即召見胡威,對他父子二人的廉潔奉公大為讚賞,並隨口問道:“你和你父親相比,誰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親。”晉武帝又問:“為什麼?”胡威回答說:“我父親清廉不願意讓人知道,我是恐怕別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親差遠了!”太康元年(280),胡威卒於青州刺史任上,朝廷因其政績突出,且為官清廉,特追賜他為鎮東將軍,加封諡號為“烈”。
古訓今鑒
曾國藩在京城時見到不少高於子弟奢侈腐化,揮霍無度,胸無點墨,且目中無人。因此,他不讓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長沙等繁華的城市,要他們住在老家。並告誡他(她)們:飯菜不能過分豐盛;衣服不能過分華麗;門外不準掛“相府”、“侯府”的匾;出門要輕車簡從;考試前後不能拜訪考官,不能給考官寫信等等。因此,他的子女因為自己的父親是曾國藩反而更擔心自己的言行不夠檢點、學識不夠淵博而損害自己的父親的聲譽。所以他們磨礪自己,迎難而上、奮發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