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兒孫自有兒孫福(1 / 1)

原文

南唐德勝軍節度使兼中書令周本,好施。或勸之曰:“公春秋高,宜少留餘貲以遺子孫。”本曰:“吾係草,事吳武王,位至將相,誰遺之乎?”

——司馬光《家範》

白話

南唐德勝軍節度使兼中書令周本樂善好施。有人勸他說:“您年紀已高,應留些財產給子孫後代。”周本說:“我當年穿著草鞋,跟隨吳武王,後來官至將相,有誰留下財產給我呢?”

家訓史話

明代登州衛指揮合事戚景通,暮年得子,心裏格外高興。這位愛國老將給兒子起名繼光,是希望兒子能繼承和發揚自己的事業。

1540年,戚景通解甲歸田,告老還鄉。祖居的房屋已近百年,甚為陳舊,他打算修繕一下,令工匠設四扇樓花門戶。年僅12歲的繼光聽工匠說:“公子家是將門,可以安設12扇雕花門戶。”他便向父親提出了這個建議,那知立即遭到了父親的斥責:“貪慕虛榮,講排場,那是貪官汙吏的作風,咱家不搞那一套!”他還告誡繼光:“你將來長大成人,能世守此業,我就滿意了。如若貪慕虛榮,沽名釣譽,恐怕連這點家業也會保不住的。”戚繼光默默地接受了父親的批評。

事隔不久,戚景通問兒子:“繼光,你的誌向何在?”戚繼光回答:“誌在讀書。”景通這時開導說:“讀書要弄清忠、孝、廉。節四個字,否則就什麼用處也沒有。”為了提醒繼光,戚景通命人把“忠孝廉節”四個大字寫在新刷的牆壁上,讓兒子時時省覽。

從此,繼光每天看著牆上刷寫的“忠孝廉節”四個大字,想著老父親偌大年紀還關心著國事,深受激勵。他一心刻苦讀書習武,春夏秋冬毫不懈怠。

幾年過去了,戚繼光博覽群書,學業大進,並以深通經術出名於家鄉一帶。年邁的父親看到兒子日益長進,內心喜歡。後來,戚繼光果然成為一名抗倭名將、著名的軍事家。

古訓今鑒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往往疼孩子勝過自己,到老了,有了孫子,又拿孫子當掌上明珠,什麼時候才能對自己上心呢?常言道,兒孫自有兒孫福,父母大可不必如此溺愛子女,照顧好自己才是首要任務,把自己照顧好了,就等於幫了兒女的大忙了。

當然,如果經濟上比孩子寬裕,幫一下孩子也是可以的,卻也不必整日為子孫操心,須知終有一日後輩們總需踏上社會的,還是令其自由成長為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