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1 / 1)

原文

近故張文節公為宰相,所居堂室,不蔽風雨;服用飲膳,與始為河陽書記時無異。其所親或規之曰:“公月入俸祿幾何,而自奉儉薄如此。外人不以公清儉為美,反以為有公孫布被之詐。”文節歎曰:“以吾今日之祿,雖侯服王食,何憂不足?然人情由儉入奢則易,由奢入儉則難。此祿安能常恃,一旦失之,家人既習於奢,不能頓儉,必至失所,曷若無失其常!吾雖違世,家人猶如今日乎!”聞者服其遠慮。此皆以德業遺子孫者也,所得顧不多乎?

——司馬光《家範》

白話

新近去世的張文節公擔任宰相的時候,居住的房屋破舊到不能遮蔽風雨;衣服和膳食,也跟他擔任河陽書記時沒有什麼兩樣。他的親戚規勸他說:“你一個月的俸祿那麼多,日常生活竟至如此儉樸。外人不但不把你的清廉儉樸看作美德,相反還以為你像公孫弘一樣在沽名釣譽呢!”文節感歎地說:“憑我現在的俸祿,要想穿王侯的衣服、吃美味佳肴,何愁沒有錢?可是我知道人的性情一般都是由儉樸轉向奢侈容易接受,由奢侈轉為儉樸就很難適應。我現在的俸祿怎會永遠保有?一旦失去俸祿,家裏的人已經習慣了奢侈的生活,不能馬上轉為儉樸,必然會出現問題。既然這樣,哪如就保持這樣的生活習慣呢!這樣,即便我離開人世,我的家人也還能像現在一樣愉快地生活下去。”聽者都佩服他的深謀遠慮。這些例子都是長輩們把德行和事業留給子孫後代的典範,他們所得到的難道說不多嗎?

家訓史話

範仲淹是北宋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他不僅在政治上有卓越貢獻,而且在文學、軍事方麵也表現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嶽陽樓記》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深為後人喜愛,廣為傳誦。

他在擔任陝西西路安撫使期間,指揮過多次戰役,成功抵禦了外族的入侵,使當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軍官互相告誡說:“小範老子(指範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話裏對範仲淹充滿敬畏之心、這在北宋的曆史上是罕見的。

範仲淹之所以有這樣傑出的才能,與他在青少年時期的刻苦努力有著必然的因果關係。早年的辛勤耕耘,換來了日後的豐碩果實。

範仲淹的祖籍原來是陝西影州,遷到江蘇吳縣是後來的事情。他不到3歲時,父親因病故去。他隨著母親改嫁到朱家。十幾歲時,範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辭別母親,隻身來到應天府書院,拜當時著名學者感同文為師,學習經邦治國的知識,立誌報國為民。在應天府書院期間,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他把粥劃成若幹塊,鹹菜切成碎末(劃粥割齏),當作一天的飯食。

一天,範仲淹正在吃飯,他的同窗好友來看望他,發現他的夥食非常糟糕,於心不忍,便拿出錢來,讓範仲淹改善一下夥食,範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堅決地推辭了。他的朋友沒辦法,第二天送來許多美味佳肴,範仲淹這次接受了。

過了幾天,他的朋友又來拜訪範仲淹。他吃驚地發現,他上次送來的雞、魚之類的佳肴都變質發黴了,範仲淹連一筷子都沒動。他的朋友有些不高興地說:“希文兄(範仲淹的字,古人稱字,不稱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點吃的東西你都不肯接受,豈不讓朋友太傷心了!”

範仲淹笑了笑說:“老兄誤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擔心自己吃了魚肉之後,咽不下去粥和鹹菜。你的好意我心領了,你千萬別生氣。”朋友聽了範仲淹的話,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一次,有人問起範仲淹的誌向,範仲淹說:“不是當個好醫生,就是當個好宰相。好醫生為人治病,好宰相治理國家。”這種不為個人升官發財而讀書的偉大抱負,讓周圍的人非常敬佩。後來,範仲淹當了參知政事,提出許多利民富國的措施,實現了自己當年的誌向,成為一代名人。

古訓今鑒

過慣貧窮節儉日子的人,一旦有好日子過,當然好,也很容易墜入其中,貪圖享樂和安逸;相反,過慣好日子的人,倘若時運逆轉,一下回去過艱難窘困的日子,那可就難了。由此倡導的是一種提倡節儉、反對鋪張、防微杜漸、未雨籌繆的生活理念。

作父母的也是這樣,尤其要注意這一點,讓子女過慣從節儉貧苦的生活,逐漸富足起來,一般較容易被子女接受,而反過來,若讓子女過關了富足奢華的生活,之後去過節儉貧苦的日子,怕誰都難以接受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