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濁鄒內弟不必多禮,今日衛靈公特來郊迎夫子,濁鄒代禮見過夫子,你們一路辛苦了。(大禮參拜)請夫子見過衛君靈公。
孔子(施大禮)孔丘見過靈公。
衛靈公(還禮)歡迎夫子一行來衛國,多多賜教。
孔子謝國君郊迎,這是我的弟子顏回、子貢、子路、冉求。
顏回等國君安好。
衛靈公尚好,尚好。這是衛國大夫顏濁鄒、公孫朝、彌子瑕、王孫賈。
顏濁鄒我等見過夫子與諸位弟子。(互拜揖,落坐)
孔丘孔丘偕弟子來衛國,必給君侯增添不少麻煩,心裏實實過意不去。
衛靈公夫子乃名聞天下的聖人,今能來衛,實乃衛國之大幸也。
孔子不敢當。
顏濁鄒夫子不必謙讓,魯國庸碌之輩容不下賢德高能之臣,也是常有之事,夫子設壇授徒,聖名揚天下,任中都宰和大司寇政績卓著,世人皆知,夾穀與齊會盟,以弱勝強,並收回三處被齊占領之土地,都是功不可沒的壯舉,今日來衛,必能助衛,使衛大興,名震諸侯。
衛靈公夫子大德、大能、大才,屈居敝國,不知有何見教?
孔子丘等進入衛國之後,所見所聞,感到貴國頗有生機,君侯治國有方啊!
衛靈公慚愧,慚愧,衛國自先主以來,曆經圖強,寡人雖年高體弱,仍有振國興邦之誌,但苦於無為,還請夫子賜教一二。
孔子丘以為要興國家,首在貴仁。
衛靈公何為仁乎?
孔子仁者愛人也。
衛靈公願聞其詳。
孔子作為國君,當施行仁政德治,即要愛護他的百姓,以德化民,達到天下大治。
衛靈公作為個人如何為仁呢?
孔子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矣。
衛靈公請問其詳。
孔子自己所不希望得到的,也是他人所不希望得到的,不要把自己都不願意得到的而強加於人。不管辦什麼事都要施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衛靈公夫子苟富貴乎?
孔子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色得之,不去也。
顏回夫子說,追求富貴是每個人的願望與要求,如果不是從正道得來的,我寧願不要,貧賤是大家都厭惡的事情,但如果不是從正確途徑擺脫貧賤的身份和地位,我也是不主張這樣做的,夫子曆來反對強者脅弱,眾者暴寡,智者詐愚,勇者苦怯。而主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孔子富貴這種事是每個人都想追求的,我也不例外,那怕是給人執鞭趕馬車我也願意去幹,如果達不到,還是去幹我樂道好禮的老本行吧!
顏回夫子是樂天派,進取心很強的人,也是一個生性執著,信念很強的人,但他在處事時則能靈活應變,因時因地製宜。
孔子君子憂道不憂貧,比如弟子顏回,雖曾一簞食,一瓢飲,居住在陋巷,仍不堪憂,不改其樂,安貧樂道。若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衛靈公那麼做為國君該如何看待富貴呢?
孔子當求國之富,更在民之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如果君王和百姓都以利為利,勢必出現上下交征,互相爭壓利益的局麵,必然導致國家的危亡。
衛靈公如何避免這種後果呢?
孔子隻有君王以義為利才是上策。且義以生利,利以平民,這才是為政者的大節呀!
衛靈公噢?
孔子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王孫賈夫子這樣說來不是都成了平均主義了嗎?
顏回夫子並非主張平均主義,而是要使一個國家的百姓普遍富裕,而不是貧富差異太大,且要各人皆有按其地位與身份相稱分得的一份權利,分得的多少並不相同。
子貢夫子進入衛國後,還講過對百姓一是要先富而後教,二是要薄賦斂,少收賦稅。使百姓休養生息,富足起來,三是要節用愛人,使民以時。使百姓富足,國君的用度也就會足,百姓不富足,國君的用度也就不會足。
孔子是啊,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貢也就是經濟、軍事上很強盛的國家,更要講敬業與誠信,節約用度而愛惜民力、財力,不要隨意揮霍老百姓的血汗錢,讓他們服勞役時而不要誤了農時。
顏濁鄒夫子真是愛民如子,惜民如玉啊!
衛靈公夫子貴仁,何能及乎?
孔子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衛靈公何為五者?
孔子五者為恭、寬、信、惠、敏。恭則不誨,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天下歸仁矣!
衛靈公夫子不愧為大聖人,一席話使我如啟聖聰,得益匪淺矣!那麼以夫子之見如何對待周公所製之禮樂呢?
孔子周公製禮作樂,是根據夏、商兩代的興衰原因,而對其禮儀製度有所繼承,有所沿襲,有所改革,有所變通,有所發展,後來者居上,使其盡乎完整,成為周王朝的社會規範。不知禮,無以立。禮雖存,人為本,三人行,和為貴,邦之固,民為重,一切皆隨流變,而不枉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