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飄香的酒史(1 / 3)

1.商周的釀酒技術

1.商代

商代貴族飲酒極為盛行,從已發掘出來的大量青銅酒器可以證實。當時的酒精飲料有酒、醴和鬯。

用蘖法釀醴(啤酒)在遠古時期也可能是我國的釀造技術之一。商代甲骨文中對醴和蘖都有記載。這方麵的內容可參考第一章酒的起源部分。

2.《周禮》中的"五齊"、"三酒"西周王朝建立了一整套機構對釀酒,用酒進行嚴格的管理。首先是這套機構中,有專門的技術人材,有固定的釀酒式法,有酒的質量標準。正如《周禮·天官》中記載:"酒正,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辨五齊之名,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醍齊,五曰沈齊。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五齊”可理解為釀酒過程的五個階段,在有些場合下,又可理解為五種不同規格的酒。

"三酒",即事酒,昔酒,清酒。大概是西周時期王宮內酒的分類。事酒是專門為祭祀而準備的酒,有事時臨時釀造,故釀造期較短,酒釀成後,立即就使用,無需經過貯藏。昔酒則是經過貯藏的酒。清酒大概是最高檔的酒,大概經過過濾,澄清等步驟。這說明釀酒技術較為完善。因為在遠古很長一段時間,酒和酒糟是不經過分離就直接食用的。

3.《禮記》中的"六必"

反映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製度的《禮記》作於西漢,現有東漢鄭玄注本。其中記載了至今仍被認為是釀酒技術精華的一段話:"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齊,曲蘖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監之,無有差忒(《禮記·月令》)。"六必"字數雖少,但所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全麵,缺一不可,是釀酒時要掌握的六大原則問題。從現在來看,這六條原則仍具有指導意義。4、遠古時期的酎酒

"酎"是遠古時代的一種高級酒。《禮記·月令》中有:"孟秋之月,天子飲酎"。按《說文解字》的解釋,酎是三重酒。三重酒是指在酒醪中再加二次米曲呢,還是再加二次已釀好的酒呢?記載中並沒有明確的解釋,但酎酒的特點之一是比一般的酒更為醇厚,故二種可能性都有。但從先秦時代《養生方》中的釀酒方法來看,在釀成的酒醪中分三次加入好酒,這很可能就是酎的釀法。

商代的甲骨文中關於酒的字雖然有很多,但從中很難找到完整的釀酒過程的記載。對於周朝的釀酒技術,也僅能根據隻言片語加以推測。

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的帛書《養生方》和《雜療方》中可看到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釀酒工藝記載。

其中有一例"醪利中"的製法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由於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個較為完整的釀酒工藝技術文字記載,而且書中反映的事都是先秦時期的情況,故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其大致過程如下:

藥材→切碎→浸泡(煮)取汁→浸曲←(水)

│↓

│混合←米飯←蒸煮←米

└─→↓

發酵

酒醪←藥材

好酒→繼續發酵

藥酒

從上可以發現先秦時期的釀酒有如下特點:采用了兩種酒曲,酒曲先浸泡,取曲汁用於釀酒。發酵後期,在酒醪中分三次加入好酒,這就是古代所說“三重醇酒",即"酎酒"的特有工藝技術。

2.漢朝至隋朝的釀酒技術

一、漢代釀酒技術

秦漢以來,由於政治上的統一,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農業生產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為釀酒業的興旺提供了物質基礎。

山東諸城涼台出土的一幅漢代的畫像石有一幅庖廚圖,圖中的一部分為釀酒情形的描繪,把當時釀酒的全過程都表現出來了。一人跪著正在搗碎曲塊,旁邊有一口陶缸應為曲末的浸泡,一人正在加柴燒飯,一人正在劈柴,一人在甑旁撥弄著米飯,一人負責曲汁過濾到米飯中去,並把發酵醪拌勻的操作。有兩人負責酒的過濾,還有一人拿著勺子,大概是要把酒液裝入酒瓶。下麵是發酵用的大酒缸,都安放在酒壚之中。大概有一人偷喝了酒,被人發現後,正在挨揍。酒的過濾大概是用絹袋,並用手擠幹。過濾後的酒放入小口瓶,進一步陳釀。

根據此圖可以整理出東漢時期釀酒工藝路線是:

酒曲塊釀酒原料

↓↓

搗碎蒸熟

↓↓

浸曲冷卻

↓↓

過濾曲汁───→入大口缸發酵(酒壚)

過濾

入小口酒瓶

這一釀酒工藝路線,可以說是漢代及其以前很長一段曆史時期釀酒的主要操作法。

新漢王莽當權,恢複西漢時期酒的專賣,為此,製定了詳細的釀酒原料的配比,即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鬥。出酒率220%,這個比例與現在的也很接近。從中也可看出,酒曲的用量很大(占釀酒用米的50%),這說明酒曲的糖化發酵力不高。

東漢末期,曹操發現家鄉已故縣令的家釀法(九醞春酒法)新穎獨特,所釀的酒醇厚無比。將此方獻給漢獻帝。這個方法是釀酒史上,甚至可以說是發酵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補料發酵法。這種方法,現代稱“喂飯法”。在發酵工程上歸為"補料發酵法"(Feed-batchfermentation)。補料發酵法後來成為我國黃酒釀造的最主要的加料方法。《齊民要術》中的釀酒法就普遍采用了這種方法。

"九醞春酒法"就是在一個發酵周期中,原料不是一次性都加入進去,而是分為九次投入。《齊民要術》收錄了此法,該法先浸曲,第一次加一石米,以後每隔三天加入一石米,其加九次。曹操自稱用此法釀成的酒質量很好。故向當時的皇帝推薦此法。

《齊民要術》中的補料法除了上述“遞減補料法”外,還有"遞增補料法"。如"法酒第六十七"國的"__米酒法",第一次加料3鬥三升,第二次加六鬥六升,第三次加一石三鬥二升,第四投加料二石六鬥四升。最重要者應是根據曲熱強盛決定加料量。

漢代開始采用喂飯法,從酒曲的功能來看,說明酒曲的質量提高了。這可能與當時普遍使用塊曲有關。塊曲中根黴菌和酵母菌的數量比散曲中的相對要多。由於這兩類微生物可在發酵液中繁殖,因此,曲的用量沒有必要太多,隻需逐級擴大培養就行了。喂飯法的方法故在本質上來說也具有逐級擴大培養的功能。《齊民要術》中神曲的用量很少,正說明了這點。據《西京雜記》:漢製:宗廟八月飲酎,用九醞太牢,皇帝侍祠,以正月做酒,八月成,名曰酎,一曰九醞,一名醇酎"。

二、《齊民要術》中的釀酒技術

北魏時期的賈思勰寫下了不朽名著《齊民要術》,這是一部農業技術專著,作為農副業產品之一的酒的生產技術占有一定的篇幅。其中有八例製曲法,四十餘例釀酒法。所收錄的實際上是漢代以來各地區(以北方為主)的釀酒法,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有係統的釀酒技術總結。釀酒技術路線與前麵所總結的漢代釀酒路線大致相同。但是更為可貴的是《齊民要術》中總結了許多釀酒技術的原理,這些原理在現代仍然起著指導意義。

1.用曲的方法

用酒曲釀酒是我國的特色,古人如何用曲值得研究。曲是糖化發酵劑,在古代,將其看作發酵的引物。在古時,釀酒的關鍵步驟之一就是先將酒曲製成這種引物,酒曲的使用是否得當往往決定釀酒的成敗。因為古代的酒曲都是天然接種微生物的,極易汙染雜菌。

古代用曲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先將酒曲泡在水中,待酒曲發動後(即待曲中的酶製劑都溶解出來並活化後),過濾曲汁,再投入米飯開始發酵,這稱之為浸曲法;另一種是酒曲搗碎成細粉後,直接與米飯混合,這不妨稱之為“曲末拌飯法”。浸曲法可能比曲末拌飯法更為古老。浸曲法大概是從蘖(穀芽)浸泡糖化發酵轉變而來的。浸曲法在漢代甚至在北魏時期都是最常用的用曲方法,這可從《齊民要術》中廣泛使用浸曲法得出這一結論。

古代懂得浸曲之水應根據不同的季節而應分別處理。冬季釀酒取來的水可以直接浸曲;春天後,氣溫較高,水不幹淨,需將水煮沸,沸水也不能直接浸曲,需冷卻後才能浸曲(沸水會將曲中的微生物燙死,酶也會失活)。

浸曲,也有講究,應根據季節,水溫確定浸曲時間。以保證浸曲的效果。

2.酸漿的使用

釀酒酵母菌喜歡在較酸的環境中生長,其生長最適pH值最好在4.2-5.0之間。有些微生物如細菌則在中性的pH環境下較易生長。在較低的pH環境下會受到抑製。米飯加水後,其pH往往不在4.2-5.0的範圍內。為克服這一矛盾,古人除了選擇釀酒時間多在溫度較低的冬季進行之外,還采用了即大膽,又明智的“以酸治酸”的策略:酸漿法。本來釀酒所忌諱的就是酒變酸了。但是古人巧妙地利用先酸化後釀酒的策略,使酒醪中的酸性環境有利於的益的酵母菌生長,不利於腐敗菌(細菌)的生長,反而可以抑製酒的酸敗。最早記載此法的是《齊民要術》。《齊民要術》中有三例釀酒法采用了酸漿法。

3.固態及半固態發酵法我國黃酒釀造的重要特點之一是發酵醪液中固體物質的濃度較高。與國外的葡萄酒發酵,啤酒發酵相比,這一特點就更加明顯。啤酒也是采用穀物作原料,其糖化醪中麥芽與水之比為1:4.3左右。威士忌的糖化醪則為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