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無酒不成席(2 / 2)

4.杯酒釋兵權——帝王之意不在酒

以酒設局,古已有之。形式相似,內涵各異。最著名的,莫過於杯酒釋兵權了。

宋太祖即位不久,就開始設法解除擁護他登皇帝位的統兵將領的兵權。一天,他專門設宴,將高級將領石守信、高懷德、王審椅、張令鋒、趙彥徽等請入宮中。飯飽酒酣之時,宋大祖說:“我當上皇帝,全靠你們。可當了皇帝以後,晚上卻經常失眠。”石守信等忙問其故。宋太祖答道:“你們都對我忠心耿耿,並無異心,我擔心的是如果你們部下有貪圖富貴之人,有朝一日也強將黃袍加身,你們就是不想當皇帝也不行了。”石守信等人惶恐著清太祖指點一條生路。大祖便委婉誘導他們交出兵權,出守藩鎮,多購良田美宅,為子孫後代創下永久的家業。還可多養些歌兒舞女,每日飲酒取樂,以盡天年。如果能這樣的話,君臣之間互不猜疑,上下相安。石守信等人大悟,第二天便上表假稱有病,要求解除兵權。太祖欣然同意,罷免了他們的軍職,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節度使。曆史上把這件事稱為“杯酒釋兵權”,“釋”就是“解除”。

不久,太祖以同樣的方法罷免了各藩鎮的節度使。至此,禁軍與藩鎮的兵權都集中到了趙匡胤手裏。為了避兔“君弱臣強”局麵的出現,宋太祖又在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若幹人,以削弱宰相權力,並改變以前皇帝與宰相共同商討國事的規矩,改為由皇帝批閱,再給宰相下旨處理。

5.文君當壚——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漢朝的大才子司馬相如為景帝時武騎常侍,因不得誌,稱病辭職,回到家鄉四川臨邛。有一次,他赴臨邛大富豪卓王孫家宴飲。卓王孫有位離婚女兒,名文後,又名文君。因久仰相如文采,遂從屏風外窺視相如,相如佯作不知,而當受邀撫琴時,便趁機彈了一曲《鳳求凰》,以傳愛慕之情,因相如亦早聞文君芳名。相如、文君傾心相戀,當夜即攜手私奔。相如一貧如洗,文君亦因卓王孫怒其敗壞門風而不分給她一文錢。兩人隻好變賣所有東西後回到臨邛開了家小酒鋪。每日,文君當壚賣酒,相如打雜。後來,卓王孫心疼女兒,又為他倆的真情所感動,就送了百萬銀錢和百名仆人給他們。司馬相如有財、有名後,又受皇帝寵幸,便宿娼納妾,竟不理會卓文君。文君因作《白頭吟》以訣別。“皚如山上雪,皎如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鬥酒會,明旦溝水頭。躞蹀禦溝上,溝水東西流。淒淒複淒淒,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竹竿何嫋嫋,魚尾何。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天下的負心郎皆愧之。

6.三碗不過崗——酒壯英雄膽

文人嗜酒,或因酒能啟發靈感,或因酒能消愁,武者嗜酒,和文人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是酒能使人的情緒提升,使人神情亢奮,醉醺醺有飄飄然的快感,不同的是文人酒後大做文章,武者酒後哆嗦動武。

酒後大發神威者,也和嗜酒的文人墨客般不勝枚舉。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就有不少文字描述各好漢吃酒吃肉的情景,其中“花和尚”魯智深和家喻戶曉的打虎英雄武鬆,可以引為二例。

小說第四回“花和尚大鬧桃花村”有一句這麼寫:魯智深道:“酒家一分酒隻有一分本事,十分酒便有十分的氣力!”魯智深把自己稱著“酒家”說他自己一分酒一分力,十分酒十分力。小說的情節縱然多是虛構,但若沒有那樣的生活體驗,寫小說的人也不會那麼寫出的,施耐庵(1296-1370)寫《水滸傳》時,北宋時期必也有不少嗜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的俠士。

武鬆,小孩子都知道他是打虎英雄,但小孩子不曉得武鬆是在豪飲十多碗酒之後,才搖晃著身子上山打虎的。第二十二回描述武鬆上景陽崗的一段說:“……(武鬆)前後共吃了十八碗,掉了哨棒,立起身來道:‘我卻又不會醉’,走出門來笑道:“卻不說‘三碗不過崗!’”手提哨棒便走。”

這是武鬆在陽毅孫一家酒店喝酒的情形,也正是他步上景陽崗打虎前的一刻,看水滸二十二回,看到了武鬆三大碗接三大碗的喝,直喝完十八大碗之後,才甘願離開酒店,獨個兒上景陽崗。 古人是這樣的喝酒,今人也有的是這樣的喝。已經作古的武俠小說家古龍說:“要我不喝酒而多活幾年,我寧可不活。”您要酒,還是要活?您要留命,還是要留名?無論如何,酒都是不能不喝的,喝酒總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