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專賣,在唐代後期,宋代,元代及清朝後期都是主要的酒政形式。
在曆史上,北宋和南宋兩代酒的專賣是最具特色的。北宋的專賣有多種形式。據史料記載,大體上有二種,此外還有承包製形式。
在曆史上還有一種專賣,即酒曲的專賣,官府壟斷酒曲的生產,由於酒曲是釀酒必不可少的基本原料,壟斷了酒曲的生產就等於壟斷了酒的生產。民間向官府的曲院(曲的生產場所)購買酒曲,自行釀酒,所釀的酒再向官府交納一定的費用。這種政策在宋代的一些大城市,如東京(汴梁),南京(商丘)和西京(洛陽)曾實行。
2.祭祀喪葬與酒
原始宗教、祭祀、喪葬與酒
從遠古以來,酒是祭祀時的必備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於巫術,在中國古代,巫師利用所謂的“超自然力量”,進行各種活動,都要用酒。巫和醫在遠古時代是沒有區別的,酒作為藥,是巫醫的常備藥之一。在古代,統治者認為:“國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動中,酒作為美好的東西,首先要奉獻給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戰爭決定一個部落或國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發之前,更要用酒來激勵鬥誌。酒與國家大事的關係由此可見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戰國時代製度的《周禮》中,對祭祀用酒有明確的規定。如祭祀時,用“五齊”、“三酒”共八種酒。主持祭祀活動的人,在古代是權力很大的,原始社會是巫師,巫師的主要職責是奉祀天帝鬼神,並為人祈福禳災。後來又有了“祭酒”主持饗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動。
我國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喪葬時用酒舉行一些儀式的習俗。
人死後,親朋好友都要來吊祭死者,漢族的習俗是“吃齋飯”,也有的地方稱為吃“豆腐飯”,這就是葬禮期間的舉辦的酒席。雖然都是吃素,但酒還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數民族則在吊喪時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聽到喪信後,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贈送喪家幾斤酒及其大米,香燭等物,親戚送的酒物則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來斤白酒,一頭豬。喪家則要設酒宴招待吊者。雲南怒江地區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戶帶酒前來吊喪,巫師灌酒於死者嘴內,眾人各飲一杯酒,稱此為“離別酒”。死者入葬後,古代的習俗還有在墓穴內放入酒,為的是死者在陰間也能享受到人間飲酒的樂趣。漢族人在清明節為死者上墳,必帶酒肉。
在一些重要的節日,舉行家宴時,都要為死去的祖先留著上席,一家之主這時也隻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為祖先置放酒菜,並示意讓祖先先飲過酒或進過食後,一家人才能開始飲酒進食。在祖先的靈象前,還要插上蠟燭,放一杯酒,若幹碟菜,以表達對死者的衰思和敬意。
3.酒德和酒禮
酒德和酒禮
曆史上,儒家的學說被奉為治國安邦的正統觀點,酒的習俗同樣也受儒家酒文化觀點的影響。儒家講究"酒德"兩字。
酒德兩字,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尚書·酒誥》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隻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隻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從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並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都是德行。
飲酒作為一種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有時這種禮節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製,容易生亂,製定飲酒禮節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飲酒時不遵守酒禮,深感長輩有責任,於是從古代的書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資料,專門寫了一篇《觴政》。這雖然是為飲酒行令者寫的,但對於一般的飲酒者也有一定的意義。我國古代飲酒有以下一些禮節:
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麵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嚐嚐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
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個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一般不飲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飲酒的。飲酒的習俗各民族都有獨特的風格。
4.少數民族酒禮酒規
女真族酒宴:
女真人是滿族人的祖先,每天一項日常事務就是喝酒,每喝必勸,盡醉而歸。景祖烏古酒時,女真人酗酒成風,世祖劫裏缽曾醉後騎驢入定。他們喝酒的辦法豪放到不用杯子,而共用一隻酒桶,大家依次舀酒痛飲。每逢婚嫁,夫婿和親戚到女家,要抬上許多酒菜待客,酒用金銀瓦器盛裝。將士出征,全軍會飲,此時將官招人獻計,共議長短。平時宮廷夜夜大家喝酒跳舞快活,以致影響朝政。
幺佬族重陽酒:
重陽酒是幺佬山鄉農家最喜歡的傳統飲料,重陽酒醇香撲鼻,越喝越想喝,往往哪時醉了都不曉得,醒來頭不暈。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幺佬山鄉家家戶戶選出一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重陽酒的製作方法與漢、壯族地區的甜酒製法相似,封密窖藏一段時間後才開壇飲用。
重陽酒的來曆反映出幺佬人民的純樸善良的心地:不曉得是哪朝哪代了,幺佬山鄉被一些有錢人霸占了,廣大的幺佬人貧窮困苦,日艱月難。重陽節到來了,一對在山窩裏開荒種地,相依為命的窮苦夫妻,沒雞沒鴨,沒肉沒酒,隻有半缸底米,隻好熬了三碗稀粥過節。他們夫妻倆各地吃了一碗後,正在你推我讓,誰也舍不得吃的時候,傳來了敲門聲。他倆開門一看,門外站著一個白發蒼蒼、衣衫破爛的老人。夫妻倆問道:老人家,你有什麼事呀,”老人說:“主人家,我走遠路經過這裏,身無分文,已經三天都沒有吃東西了。好心的人呀,能給我一點兒東西充充饑嗎?夫妻倆趕忙把老人請進屋裏坐下,把那碗舍不得吃的稀粥端給老人吃。“老人家呀,真對不起你了,今天是重陽節,我們家窮,隻有這碗粥了,你不嫌棄,將就吃吧!”那老人也不客氣,一口氣就把粥喝光了。老人暖和過來後,對夫妻倆說:“謝謝你們了,我教給你們一種釀酒的方法吧!”於是,他把重陽酒的釀製方法教給了夫妻倆,然後告誡說:“這種酒千萬千萬不能賣嗬!”說完,就不見了。
第二年重陽節到了,夫妻倆按照老人說的方法釀製出一種酒。這種酒真奇怪,留久了不但沒有像別的酒那樣變酸,反而越陳越香甜。打開酒壇,滿屋子飄香。喝上一口,隔幾夜嘴巴還留香。夫妻倆高興極了,把這種釀酒方法告訴鄉親們。這樣,幺佬山鄉家家都喝上了神仙美酒。因為神仙交待過這種酒是不能賣的,因而市麵上沒有賣的。”
傣族:
傣族的嗜好品有酒、煙、檳榔、茶等。幾乎各地傣族都有這些嗜好,隻是嗜好的程度稍有差異。
嗜酒是傣族的一種古老風俗,在明代就有咂酒之俗,酒己成為宴客必備之物。近現代以來,飲酒更是普遍嗜好,男子早晚兩餐多喜飲酒少許,遇有節慶宴會,必痛飲盡醉而後快,且飲酒不限於吃飯時,凡跳舞、唱歌、遊樂,必皆以酒隨身,邊飲邊歌舞。所飲之酒係家庭自釀,傣族男子皆善釀酒,全用穀米釀製,一般度數不高,味香甜。也有度數較高的,如西雙版納迦旋寨出產的一種糯米酒,含酒精成分在60度以上,酒味香醇,傾人杯中,能起泡沫,久久不散,稱為堆花酒,遠近馳名,被譽為“十二版納”之佳釀。
布衣族:
布依族成年男子愛飲米酒,婦女們愛吃糯米甜酒。逢年過節要飲年節酒,婚姻娶嫁要飲雙喜酒,送往迎來要飲“迎客酒”和“送客酒”。因此,每年秋收以後,家家戶戶都要自釀幾缸米酒和糯米甜酒,米酒既供自家平時飲用,又以之待客,特別是請客時,若席上無米酒,再豐盛的席麵,客人的興味也不濃,主人的臉上也覺得無光。布依族人以豪爽好客而著稱,因此,他們飲米酒時,有三大特點:其一是酒用壇子裝,將葫蘆(地方土語叫“革當”)伸進壇裏汲取;飲酒不大用酒杯,而多用碗,這樣才顯得豪爽。其二是要行令猜拳,這除了助興以外,更主要的是與席者互相考智慧與機敏,看誰能摸透對方的心裏。當然,這也是互相敬酒的一種手段。其三是要唱酒歌,這是三大特點中最主要而且最有趣的一個。酒歌的內容無所不包,諸如開天辟地,日月星辰,民族族源、曆史,山川草木,乃至對村寨及主人的稱讚等等。你唱一首,我答一曲,對答不了的“罰”酒。這樣一來二往,既對了歌,又傳播了知識,真是別具民族風韻,興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