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社區教育管理(1 / 3)

一、社區教育的興起與發展

(一)我國現代社區教育興起的社會背景

和其他各類教育一樣,社區教育的產生與發展也有其社會背景和原因。深入地分析社區教育產生與發展背後的社會條件狀況及其特點,不但能有針對性地指導我國社區教育實踐,而且還能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了解各個地區社區教育發展的特點及其運行規律,從而為我國社區教育的理論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1.我國社會發展對就業人口素質的高要求為社區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契機。隨著我國科學技術和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社會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但就目前的普遍情況來看,還是有很多的勞動者在基本素質、職業技能等方麵的水平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以致其難以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而我國職前培訓和終身教育的薄弱是造成這種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建立以終身教育為目標的社區教育體係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2.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要求建立適應本地情況的社區教育體係。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整體上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在區域發展方麵不平衡。這種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要求必須建立適應本區域經濟發展特點的教育體係。社區教育主要以地方發展為目標,從這個角度來看,社區教育最能滿足這一要求,因此,其產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3.我國社區的興起是社區教育得以發展的前提條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開始從“大政府、小社會”向“小政府、大社會”方向過渡,普通民眾的自主性得到明顯加強,民間性自發組織及其聯合體(非政府組織)也有了生長的土壤。管理上行政垂直幹預越來越多地讓位於民間的、社區的自我融合與調節。由此,社區興起與發展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潮流,而正是這種潮流為社區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同時,社區教育也在促進社區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自己的重要作用。

4.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和繼續教育、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求大規模地發展社區教育。大多數西方國家在20世紀50—60年代就已完成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也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從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來看,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而如果仍然按照原有正規高等教育的模式發展,或是單純依靠國家投資,是無法真正實現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的。與此同時,隨著對人才結構的調整,以及教育體係結構自身的完善,繼續教育、職業教育已成為國家教育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方興未艾。這些都要求建立靈活多樣、由社會力量投資辦學的社區教育體係。可以這樣說,建立社區學院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大力發展繼續教育、職業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社區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現代意義的社區教育始於20世紀初歐美的一些國家。1915年,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了“學校是社會的基礎”的思想,不久,曼雷(F。L。Manley)和莫托(C。S。Mott)在美國的密歇根州對這一思想進行了實驗。這一實驗是通過加強社區與學校兩者的溝通,使學校成為社區的一種資源,可以為社區所利用,為社區服務。推行社區教育不僅需要教育部門的支持與努力,還需要社區其他部門和各方力量的參與、協作。其工作內容是從社區居民的需要出發,體現當地民眾的利益與需要。

此後,社區教育的內涵被不斷地豐富與完善,並日益被世界各國所接受,逐漸成為現代國際教育的一種發展潮流與趨勢。社區教育在各國的發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路和模式,如北歐的現代民眾教育模式、美國的社區學院模式、日本的“公民館”模式、德國的社區成人教育模式等。

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社區教育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1986年,上海市普陀區真如中學在與地區工廠共慶教師節時,應地區工廠的要求成立了合作共建、廠校掛鉤的組織“真如中學社會教育委員會”。1988年3月,上海市閘北區的彭浦、新疆兩街道同時宣告成立社區教育委員會。1989年,這種以“社區教育”命名的組織形式開始在閘北區普及開來,並成立了閘北區社區教育委員會。閘北區社區教育委員會的形成、發展不但帶動了上海市社區教育的發展,而且在全國範圍內產生影響,並最終使社區教育在全國範圍內得到發展與普及。現代社區教育在我國大致經曆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1.社區教育的興起階段(1986—1992年)。社區教育的興起階段是社區支援學校的階段,也就是學校把社區視作“第二課堂”,著重對青少年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方麵的教育。這一時期的社區教育主要以中小學生為主。這一階段的社區教育,還沒有完全反映社區教育的本質,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社區教育,但畢竟有了社區教育的雛形。在這一階段,社區教育委員會的建立成為社區教育興起的標誌,並形成學校、區、街道三級社區教育組織。

2.社區教育的形成階段(1993—1998年)。社區教育的形成階段是學校回報社區階段,學校向社區開放,並為社區發展提供服務與幫助,社區教育對象從中小學生向社區居民拓展。在這一階段,社區學院(校)的成立是社區教育形成的標誌;社區教育的對象是社區的全體成員;社區教育的目的是服務社區,促進社區及社區居民的發展;社區教育的行為主體是社區;社區教育的內容是滿足社區成員終身發展的各方麵的學習需求,以實現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化的統一,營造社會化的學習氛圍。

3.社區教育的發展階段(1999年—至今)。社區教育的發展階段是社區、學校“雙向服務”的階段,體現為學校通過服務社區優化學校周邊環境、拓展學生的“第二課堂”,社區則利用學校資源積極拓寬社區教育的廣度、深度,從而向創建學發展。在這一階段,成人教育是社區教育的主體,初步理順了體製,從教育部到各省市教育局,社區教育由成人教育管理部門主管;教育對象從之前以中小學生為主,向社區全體人員發展;教育內容從以青少年德育為主轉向以服務社區和全體居民為主;工作目標從優化青少年校外教育環境轉向加快社會化終身教育體係建設,為創建學習型社區而努力。

二、社區教育的含義與特點

(一)社區教育的含義

迄今為止,社區教育在國內外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這主要是因為社區教育在各國產生的社會背景有所不同。各國的文化傳統、經濟發展水平和政治製度等因素都會影響人們對社區教育的認識。綜合國內外的眾多看法,我們認為,社區教育是一種教育現象或者說是一種教育活動,是指在社區範圍內,利用社區內的經濟、文化、政治、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與思想風貌等因素對社區內的所有成員進行多渠道、多方麵、多層次、多方位的教育影響活動。其目的是提高社區成員的素質和生活質量,促進社區發展。

社區教育的內涵是,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廣泛地聯合起來,積極發揮各自的育人優勢,把德育作為重點內容,創造與優化育人環境與條件,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提高社區居民的個人素質,形成並增強社區教育的群體凝聚力,切實加強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社區教育不但是學校教育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社區自身發展的需要。社區教育具有地區統籌、政府參與的性質,具有社會與學校的雙向參與管理、雙向滲透、雙向服務與雙向監督的相互調節機製。

社區教育的外延很廣,既包括普通教育,也包括成人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既包括學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

在分析社區教育的內涵和外延的基礎上,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社區教育的概念是大教育概念;社區教育的目標是滿足社區成員的各種教育需求,提高社區成員的素質和生活質量,促進社區發展;社區教育的對象是社區的全體成員;社區教育的內容要從實際出發,體現多層次、多元化。

(二)社區教育的特點

社區教育具有地域性、開放性、多樣性和實體性等特點。

1.地域性。社區教育是一種在特定社區內,並與特定社區密切結合的教育,教育的目標、內容和功能,以及對象、主體或方式方法,都必然同特定社區的社會、地理與人文條件緊密聯係在一起。各國政府都強調,社區教育要為學校(院)所在的社區服務,其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等也都是依據社區發展需要來設置和調整的。因此,社區教育比普通教育具有更大的靈活性。社區教育不但能充分集中社區內的人、財、物以及輿論優勢,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而且還能充分調動區域內各方麵的力量參與其中,從而促進教育水平的提高。社區內各種積極因素的相互作用,能夠形成強大的區域合力,孕育出獨特的區域文化,培養社區居民的區域歸屬感,這是普通教育所無可比擬的。

2.開放性。社區教育要同社會全麵結合,就必須廣泛吸收社區各種教育力量和有益於教育活動開展的因素。而要把社區內各種教育資源及時有效地吸納到社區教育係統中來,就必須廣開門路,不拘形式地建立各種暢通便利的渠道,使社區教育具有高度的開放性、應用性。社區教育的基本方法是鼓勵社區民眾“在社區中學習,為社區而學、與社區共學”。這是一種群眾性很強的教育過程。

3.多樣性。社區教育是具有多樣性的綜合教育,其中包括職工教育、成人教育、短期大學教育等。社區教育的多樣性特征要求對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要同等看待,二者不可偏廢。正規教育是指由教育部門認可的教育機構所提供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由專職人員承擔的,以影響入學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的的全麵、係統的培養與訓練活動,具有統一性、連續性、製度化和標準化的特征。非正規教育是指在固定的正規教育係統之外所進行的教育活動,它具有正規教育所不具備的靈活性、多樣性、簡易性和非製度化等特征;它可以是單獨進行的,也可以是作為一些更為廣泛的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進行的。事實上,非正規教育是針對正規教育的某些弊端提出來的。由此可見,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都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4.實體性。社區教育通常是由社區的教育文化實體實施的。日本的公民館、美國的社區學院、歐洲國家的“民眾高等學校”等,一般都是文化教育實體。例如,日本的公民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適應時代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是由地方民眾自發興建並在文部省的積極扶持下發展成為以地區居民為服務對象的綜合性社會設施。公民館不僅為居民提供集會、學習的場所(如學習室、集會室、圖書館等),還用以舉辦各種講座以及學習班、信息交流、文化娛樂等活動。公民館開展的教育活動大都是非職業性的,如文化教養、個人愛好、市民生活、家庭、體育、娛樂和日常生活等,這些內容占主導地位。如今,公民館在日本已成為實施社區教育最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組織形式。

(三)社區教育的功能

社區教育具有多種功能,包括經濟功能、教育功能、服務功能、協調功能和輻射功能等。

1.政治功能。政治功能,是指社區教育在培養社區居民的政治意識、政治心理、政治文化以及政治參與技能,進而推動社區政治建設進程中發揮的作用。

首先,從社區教育的內容看,黨的基本路線方針、國家法律法規、社區行為規範、有序的政治參與等,都是社區教育的重要內容。

其次,從社區教育的主體看,既有學校、企業、機關、民間組織等機構,也有青少年、老年人、兒童等社區居民個體。多元化構成的社區教育參與主體使得民主政治的理念在社區教育活動中得以萌芽和發展。

最後,從社區教育的過程看,居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實質上就是社區建設的過程,也即社區政治的參與過程。一方麵,通過社區教育,“堅持以不斷滿足社區居民的社會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為宗旨,把服務社區居民作為社區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是社區建設的一條重要原則。另一方麵,在社區建設中,居民群眾在社區內部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通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實現擴大民主、居民自治的政治目標,寓政治教育於社會實踐中,不僅鍛煉了居民的政治參與技巧,而且有助於形成以參與、分享、妥協為特征的社區政治文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