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社區教育管理(2 / 3)

2.社會功能。社會功能,是指社區教育在促進社會建設的過程中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

一是促進社區居民良好精神風貌的形成。社區領導以構建學習型社區為目標,積極開展創建和評選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將終身學習的理念吹進社區的千家萬戶,將終身學習的風尚滲透到每一位社區居民,極大地促進了熱愛學習、積極向上、勇於進取的社區精神風貌的形成。

二是促進社區居民良好形象的塑造。良好形象的塑造需要全體社區居民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一位市民從自身做起,從自己所處的社區做起,逐步養成良好的內在修養和外在表征,這正是社區教育的意義所在。

三是促進和諧社區的構建。個人與社區越來越緊密的聯係告訴人們,社會建設的根基在社區,社區建設的基礎在教育。社區教育不僅將傳統的倫理道德和社會規範發散到社區內部,通過“德育”達到教化的目的,而且將日常行為準則和鄰裏處事原則等宣傳到戶、到人。

四是促進居民個體綜合素質的提高。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是各種潛在影響因素中最為重要的。通過社區教育,努力提高社區居民個體在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職業技能、價值理念等方麵的綜合素質,將為社會建設和發展提供必備的人力資源。

3.經濟功能。社區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體現在,社區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與條件。社區經濟發展所依賴的基礎與條件是多方麵的,不僅有能源、資金、設備等物質條件,還有社區成員的技術水平與職業素養。而社區成員技術水平與職業素養的提高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社區教育。社區教育有助於居民充分利用社區內的各種教育資源,並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與培訓,獲得一定的勞動技能和技巧,從而有能力直接進入生產領域,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社區經濟的發展。因此,一個社區的教育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社區的經濟發展潛力。

4.教育功能。社區教育是一種社會化教育,它以社區為依托,在學校和社會之間架起一座相互連接的橋梁,使教育與生產勞動和其他社會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社區教育麵向社區全體成員,采取有效方式,通過不同的途徑,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引導社區民眾學習和掌握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陶冶思想情操,從而滿足社區成員多類型、多形式、多層次的教育需求。社區教育的廣泛性、實踐性和針對性極大地促進了社區成員的全麵發展,使他們具有同所處的社會環境相適應的精神人格、思想道德、行為規範與知識能力。社區教育通過對社區內居民的終身教育,如就業與再就業培訓、社會化目標的實施等,不僅提高了社區居民的道德、業務、文化素質,而且也有助於他們個性的充分發揮。

5.服務功能。這裏所說的服務功能主要是指學校與社區之間開展的雙向服務。社區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支教活動,改善辦學條件,為教師提供各種福利,為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條件和基地等,為學校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學校則針對社區居民的需求舉辦各種培訓班(如就業與再就業培訓班、職工文化補習班、家庭教育講座等),為提高社區成員素質服務。

三、中國社區教育的基本模式

中國社區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以地域為邊界進行的自治型社區教育模式

自治型社區教育模式近期有較大的發展。在這種模式下,由社會各界共同組成的社區教育協調委員會對本社區教育進行具體策劃與總體協調。其具體運作方式為:由某一功能齊全的單位或駐區各行業中較有影響且熱心社區教育的單位牽頭組成專門機構,利用社區各成員單位在各自行業的影響與資源開展“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式的社區教育活動。

這種模式由於駐區各界廣泛參與,有助於增強社區居民的自治意識,但由於它組織鬆散,難以形成持久而有效的合力與核心。它比較適用於行業主體單一且占據駐區主導地位的“同質社區”。

(二)以街道為中心的地域型社區教育模式

地域型社區教育模式是我國目前社區教育的主要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街道辦事處作為社區教育的組織者、實施者、監督者、協調者,以社區文化與社區服務為著眼點進行各種文化教育。其運作方式是:由當地黨政領導掛帥,駐區單位和有關職能部門參加社區教育工作成立社區教育委員會;街道辦事處相關職能科室按照行政方式檢查、布置社區教育工作。

這種模式有兩個特點:一是政府主導。街道辦事處作為政府的派出機構,在社區教育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社區教育作為街道辦事處的一項重要工作,被納入工作目標體係,並借助行政手段組織實施。二是社會參與。動員駐區單位參與社區教育,發揮各界(如讀書會、學校、少年宮、圖書館等)的資源優勢,力求形成“共享、共建、共管”的格局。

地域型社區教育模式帶有較強的行政管理色彩。這種模式有利於街道辦事處發揮其主導作用,並且可以在一定限度內調動社區內各界的資源,但要注意防止流於形式。

(三)以學校為中心的輻射型社區教育模式

輻射型社區教育模式是在教育係統內部發展起來的。在這種模式下,中小學是社區教育的協調者、組織者,並利用自身辦學優勢與資源進行校外教育活動。其運作方式是:以學校為主體組織本校或者社區裏的中小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課外教育活動;由學校牽頭組建社區教育協調委員會,並且定期研究課外的教育工作,參與學校課外活動的協調、管理,並向社區居民開放校內文體設施。

這種模式有三個特點:一是社會參與。學校邀請社會各界參與校內或校外的教育活動。二是學校主導。中小學校作為區域性社區教育的組織者或牽頭單位,實施以在校中小學生為對象的社區教育工作。三是資源共享。學校將社區居民邀請到校內來,共享學校的文體設施。

以學校為中心的輻射型社區教育模式,能充分利用中小學校寶貴的辦學資源,教育行為也比較規範。但是,學校在調動社區資源方麵存在組織層麵上的先天不足,“社區資源整合”作用往往不盡如人意。

(四)以社區學院為載體進行的綜合型社區教育模式

綜合型社區教育模式是近年來在北京、上海等地相繼出現的新型社區教育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社區學院是區域性社區教育的龍頭單位,通過理事會和文明市民學校以及非學曆教育、學曆教育手段進行職業性、文化性、專業性社區教育。其運作方式是:接受街道辦事處、民政局或者區域內單位委托,通過課程開發、項目開發、專業開發等多種手段來組織教育教學活動。

這種模式融成人高教、區域高教、職業教育等為一體,融非學曆教育與學曆教育、居民自治教育與各類委托項目、職業資格證書教育與休閑文化教育為一體,是一種與我國現行高等教育體製不同的社區教育辦學實體。社區學院的主要對象是成人(在職或轉崗從業人員),為其提供專科、本科層次學曆和多樣化、多層次、多類型的非學曆教育。

這種模式易於係統內資源的重組,也易於駐區單位與同區域內政府職能部門進行業務溝通,然而,同以學校為中心的輻射型社區教育模式一樣,這種模式的資源整合作用也十分有限。除此以外,這種模式在許多方麵都存在很多不解決就會阻礙其正常發展的重大問題,比如社區教育的投入與產出、與現行高教管理體製的相容性、傳統學校教育的綜合改造、理事會作用的發揮、社會各界對社區學院的認可程度等。

四、我國社區教育的體係建構

與我國社區教育模式相適應,我國社區教育體係的構建應該從社區非正規教育體係、社區非正式教育體係與社區正規教育體係三個方麵入手。

(一)建立社區非正規教育體係

非正規教育是指正規教育之外的教育。它是為那些不是以修完全部課程並以取得學曆文憑為目的的社區成人居民提供學習機會。非正規教育方式靈活,結構鬆散,且時間短、見效快,更注重職業技能的訓練和為社區的發展和社區民眾的需要服務。這種教育大都由社區的成人學校和行業(專業)部門組織實施,如在行業部門設立的培訓中心,或者成人高等學校中設立的培訓部等。開設的培訓課程也非常之多,其中包括繼續教育課程、個人發展課程、文化補習、職業技術、健康衛生教育、家電使用等,這些課程一般都由受教育者自己自行選擇。

社區的非正規教育是正規學校教育的一種擴展與延伸,在構建學習型社會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社區的非正規教育以其開放性增加了社區民眾受教育的機會,以其職業性健全了民眾終身能力開發的機製,這樣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成為人的一生中都在進行的活動。

(二)建立社區非正式教育體係

非正式教育是指一個人通過日常生活便能獲取價值、技能、觀念、能力和知識,或者經由工作、娛樂、家庭、鄰居、圖書館及大眾傳媒等可以受到的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委員會在其工作報告中指出,現代傳播媒體與文化機構,比如圖書館、博物館乃至休閑娛樂活動等,同樣具有教育的功能。

非正式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其一,教育場所不固定。如文化館、俱樂部、影劇院、體育館、舞廳、公園、社區服務中心等都可以成為非正式教育的課堂,其主要在社會而不在學校。其二,教育內容與教育者的職業並無直接的聯係。其三,教育方式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可以是講座、谘詢、板報、牆報,也可以是錄像、展覽、電影、文藝比賽、運動會或者遊覽觀光等。其四,施教與受教的目的在於培養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促進個體的進步而達到民族素質的提高與整個社會的進步。

(三)建立社區正規教育體係

正規教育是由教育或培訓係統主辦,需要學生注冊,並且使學生獲得某種專業技能證書或者某種文憑、學分的一種教育。它包括從初級到高級的各類社區學校教育。因此,完整的社區教育體係應該包括社區成人高等教育、中等專業技術教育、初等與中等文化基礎教育這三大類。

1.社區成人高等教育。社區成人高等教育是對社區具有高中畢業或相當於高中畢業文化程度的年輕人實施的高等教育。本科學製一般為脫產三年,業餘四年;大專學製一般為脫產兩年,業餘三年。凡是經由國家批準的成人高校,國家承認學生學曆。

2.中等專業技術教育。中等專業技術教育是對社區中具有初中畢業或相當於初中畢業文化程度的成人所實施的專業或者專門的技術教育。其包括商業係統、財貿係統、農業係統、工業係統等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專業的中等專業技術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除要求學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理論以外,還特別重視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

3.初等和中等文化基礎教育。由於我國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基礎教育相對比較落後,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年。因此,開展社區的初等與中等文化教育仍然是社區教育的一項重要的任務。承擔這一任務的是成人學校與社區的中小學校,如農村社區的各種業餘小學班、農民業餘技術學校、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城市社區的職工業餘小學、職工業餘中學等。這些社區文化學校開設從掃盲到小學、初中、中專以及高中文化程度的正規課程。文化基礎教育的開展有利於社區民眾接受專門技術教育與培訓,有利於社區民眾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於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