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社區文化管理(1 / 3)

一、社區文化的概念

社區文化建設的興起與國民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是密切相關的。我國的社區文化建設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興盛於90年代初期。在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裏,我國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地提高,生活模式經曆了由生存型到溫飽型,進而過渡到小康型的轉變。居民收入的不斷增長、人們的閑暇時間大量增加、工作時間的相對縮短,使得文化需求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位置越來越突出。人們的文化消費層次也在進一步地提高,如今已不再滿足於被動地接受文化,單純地欣賞文化,而是要求主動地參與到各種文化形式的實踐活動、建設自己的社區文化的活動之中來。這就需要對社區文化的內涵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和了解,而要了解社區文化的內涵,則首先要對文化的含義、內容及其作用有所了解。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精神產品與物質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文學、語言、藝術以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據此,至少可以確認文化具有這樣幾個特征:第一,文化不僅表達了一定的意義,同時還包含了一定的價值判斷。第二,文化還常常表現為特定的符號體係——符號的使用是人類不同於動物、脫離自然的標誌之一。第三,這些意義與判斷假如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就會形成一定的社會規範。第四,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曆史時期,這些意義與判斷是會改變的。每一個地區、每一個時期的人都會根據自己的環境不斷地創造新的文化。文化體現了人們與環境相互適應的方式。

(二)文化的核心內容

“文化”的核心內容包含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兩個方麵。

1.物質文化。物質文化包括人類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產品,其中以生產工具最為重要。人類創造文化,必須通過有形的製造品表現出來,例如製作器皿,建造房屋、水壩、公園等所使用的生產工具,反映了人的技術發展水平與需要,同時也反映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對時代的劃分有時是以當時使用什麼樣的生產工具為標準的,例如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機器時代和電氣時代等。人們也會用使用工具的特性來表示不同的文化,例如“青銅器文化”、“電氣文化”等。由此可見,工具及使用工具製造出來的物質產品是組成文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2.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包括科學、宗教、哲學、藝術以及各種思想觀念,其中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精神文化是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人們改造自然與社會,創造與享受文化的活動無一不是在一定的思想觀念的指導、推動下進行的,所以觀念形態的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特別是價值觀念,它是文化的精髓、靈魂。價值觀念是人們選擇行為方向、目標與判斷是非的標準。人們追求什麼、鄙棄什麼,是由價值觀念來決定的。價值觀是人們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培養起來的,所以在一個群體或社會中,便會形成大體一致的價值觀,這就是群體或社會的價值。群體或社會的價值決定著這個群體或社會的特有的生活式樣。

除了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之外,人的行為模式、規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與勞動技能等,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牧民、山民、漁民,各有其規矩和生活方式,可以把他們的規矩和生活方式,分別簡稱為牧區文化、山村文化、漁村文化等。這些文化主要是由自然環境所決定的。

(三)文化的功能

當今世界,文化、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對一個國家而言,文化可以提高競爭力、增強吸引力、創造生產力、形成凝聚力。文化建設事關立國之本、治國之道、興國之路。建設和諧文化不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前提條件。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把建設和諧文化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並且深刻闡明了建設和諧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大作用和重要地位。

1.提供精神動力,形成凝聚力。凝聚力是文化的精華,是文化最深刻、最本質的體現。通過文化建設,能夠使社會各個階層形成共同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增強社會各個階層的認同感、歸屬感,進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為經濟和政治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正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維係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曆史,維係著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也維係著居住在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

在社會轉型、體製轉軌的特殊時期,腐朽文化與落後文化的衝擊導致人們在某種程度上的心理浮躁、信念動搖、行為失範、信仰缺失,迫切需要發揮正確思想輿論的導向作用,引導熱點,弘揚正氣,唱響主旋律,疏通民意,凝聚人心,消除負麵影響。

2.引導正確的價值取向。思想導向是文化最基本的功能。文化通過價值建構,形成人們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能夠對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引領作用。在任何社會中,隻有確立與培育統一的價值標準、價值目標,才能使人們在行動上保持一致,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在當代中國,由於社會組織形式、就業方式、經濟成分、利益關係與分配方式的多樣化,再加上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的衝擊,人們的價值觀出現了多樣化的態勢。這種狀況就要求我們必須加緊建設和諧文化,培育、鞏固社會主義的主導價值觀,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3.提供智力支持,開發創造力。文化建設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智力上的支持,集中體現在大力發展教育、科學事業。一方麵,通過教育改革、教育創新,全麵推進素質教育,造就數以萬計的專門人才、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與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為經濟建設提供人才資源。另一方麵,通過製訂科學技術長遠發展規劃,利用科學技術來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建設快速健康發展。與此同時,通過文化建設倡導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樹立科學觀念,以此來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質,在全社會形成鼓勵創新、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和偽科學的良好氛圍,這將大大激發人們的創造熱情,將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無窮無盡的創造力充分發揮出來。

(四)社區文化的定義

社區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內涵與外延是非常廣泛的。理論界一般從廣義、狹義兩個方麵來界定。廣義的社區文化可理解為人們的物質生活方式與精神生活方式。物質生活方式主要是指人們衣食住行以及娛樂、工作的方式;精神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人們的信仰結構、價值結構和規範結構等多個方麵。狹義的社區文化是指通行於一個社區範圍內的一種特定的文化現象,包括社區內的人們的行為規範、曆史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信仰、價值觀、地方語言與特定象征等。無論是廣義的社區文化還是狹義的社區文化,都具有這樣幾個基本的特征:其一是地域性。社區是一個地域性社會,社區文化伴隨著社區同步形成和發展。一個社區的文化積澱越持久,它所在的地域性特征也就越鮮明。其二是多樣性。這體現在社區文化的設施、服務對象、形態、運行方式等的多樣化上。社區文化從體係上說,至少包括企業文化、商業文化、社區公民業餘文化、村鎮街廣場文化、家庭文化、旅遊文化等幾個方麵。其三是融合性。社區文化的內容是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市井文化與高雅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公益文化與消費文化等的高度融合。

二、社區文化的構成要素

社區文化的構成要素也就是社區文化所包含的各種基本成分,可分為社區道德、社區科普、社區價值觀、社區精神、社區行為準則、社區文化娛樂、社區體育、社區環境、公眾製度等若幹要素。

(一)社區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人或社會成員在生活與實踐中所產生的一種用以支配其判斷、選擇,決定其行為指向與態度的觀念及準則,是人及社會行為的內在動力,是在人們選擇取舍過程中起著評價標準作用的那些觀念及準則。價值觀不但是一種內在的導向機製,也是一種評價標準係統。它是人與社會行為及態度的指導與內源性動機。它解決的是應該追求什麼,要做什麼和不要做什麼的問題,是社區文化中最持久、最穩定的因素。因此,要想培育社區文化,就必須重視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努力地使這種主導價值觀在社區成員中形成高度一致的價值共識,這樣才能把實現社區的奮鬥目標變為社區成員的自覺行動。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思想價值體係,這是建設新世紀思想價值體係的核心和旗幟。從社會學的視角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將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貫穿於公正的法律製度、民主的政治製度、友善的道德規範為內容的規則體係中去,並且通過規則體係與價值理念來對人們社會行為的引導、規範,通過人們行為方式的互動發展為相對穩定的公平正義、誠信友愛、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充滿活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狀態、社會結構。社區文化建設要堅定不移地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核心來開展。

(二)社區精神

社區精神是指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社區成員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在正確的價值觀念體係的支配和滋養下,逐步形成與優化的一種社區意識。它是社區成員自覺認同的價值觀念、信仰、理想、職業道德、意誌、作風、行為的綜合體現與集中反映。社區精神醞釀、形成於社區人們的具體的生活交往方式之中,植根、發展於人的生活與交往方式演進之中。它不僅包括了人們的思維方式等精神現象,同時還包括了人們的生活與行為方式。社區精神是社區文化的靈魂、精華、核心,是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並深刻地影響著社區的現在與未來。

當前我國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為“人本、互助、自主”六個字。“人本”體現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價值目標與核心理念,“互助”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我國傳統文化的倫理原則,“自主”則體現了社區發展實踐、社區建設的必然要求。

(三)社區道德

道德是以善惡作為評價標準,並借助傳統習俗、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維係並發生作用的行為原則、規範的總和。道德不但是一種社會規範體係,而且還是能夠通過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約束人們相互之間的關係的行為。與法律相比,道德對人的影響更基本、更廣泛、更深入,也更溫情、更柔和。從這個意義上講,社區道德建設是社會發展與穩定最重要與最基本的平衡砝碼。在社區中,道德不僅僅是社會關係的調節方式,同樣也是社區居民自我實現的方式,是個人自我實現與社區發展之間的一種平衡機製。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與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區也越來越成為市民日常生活、交流的主要場所,成為各種思想碰撞與社會矛盾反映的集中點。社區已經成為在思想道德領域教育、引導、爭奪群眾的重要陣地。因此,認清新任務、研究新對策、適應新挑戰,開創社區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徑,引導廣大群眾愛祖國、愛黨、愛社區是擺在我們麵前十分重要與緊迫的任務。社區道德建設可以從三方麵入手:一是通過輿論給居民以正確的引導,在社區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輿論氛圍。二是通過社區文化活動積極地宣傳道德規範。通過實際活動來使廣大社區居民的思想情感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提升,精神生活得到充實。三是積極開展家庭文化建設。通過開展健康向上的家庭文化活動,形成友好、善良、正直、互助的優良家風,努力建設文明家庭。

(四)社區科普

科普工作是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事關社會穩定、國家發展與民族振興的大局。科普工作也是一項以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為目標的群眾工作。社區是居民的集中居住地,做好社區的科普工作不僅是社區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而且也是紮紮實實推進全國科普工作的必然要求。黨中央對科普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科學方法”,我們要以創新的精神努力探索社區的科普工作之路。

社區科普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麵:一是廣大居民的衣食住行中的科學知識,如安全防災、科學烹調、家庭養花、衛生保健、家電使用、正確裝修等;二是從廣大居民的實際出發,宣傳科學思想、科學方法與科學精神,如普及生命起源、天體演化的知識,批判迷信邪說,崇尚科學文明,反對迷信愚昧等。要針對不同的群體普及不同的科學知識,如對青少年常談智力開發,對老年人要多講養生之道。結合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和社區工作重點的變化,對人們宣傳不同的常識,如為做好計劃生育工作,常講優生優育;而針對沙塵暴的肆虐,則需多講保護環境、綠化祖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