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社區文化管理(2 / 3)

開展社區科普要采用豐富多彩、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舉辦科普講座、放映科普錄像、進行科普培訓是常用的形式;搞展覽,出板報,印刷小報是基本的宣傳手段。此外,還可以組織講演討論,讓群眾自己教育自己;組織外出參觀、現場觀摩、實際操作,讓群眾直接感受科技的力量;組織文藝演出、知識競賽,寓教於樂;樹立先進典型、評選科學文明家庭,利用榜樣的力量進行教育。

(五)社區行為準則

行為準則是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評價、指導人們社會行為的原則。這些準則不僅包括人們在長期生活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應當”與“不應當”的衡量標準,同時還包括了一定的社會或階層以格言、戒律等形式概括的規範和善惡標準。

改革開放以後,社會總體的寬容度、開放度也隨之大大增加了,現代生活的多樣性給予了每個社會成員價值取向的多樣選擇權,如個人的愛好、職業、審美、服飾等都可以自由選擇。但從社會建設的角度來看,則需要有一個統一的、居於主導地位的價值取向。胡錦濤同誌提出的“八榮八恥”,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們應該倡導什麼,抵製什麼,堅持什麼,反對什麼,這應當成為每個公民的行為準則與價值取向。

(六)文化娛樂

我國城市社區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多種多樣。根據文娛活動的內容,可將其大致分為消遣型、觀賞型、智力型等。消遣型娛樂活動包括各種自拉自唱、自編自演的自娛性活動以及跳舞等;觀賞型娛樂活動包括欣賞舞蹈、美術、攝影,看戲劇、電影、電視節目,聽音樂等;智力型娛樂活動包括讀書報雜誌、智力競賽(例如棋類、牌類比賽)、電子遊戲等。

(七)社區體育

社區體育分為集中活動、分散活動兩種。集中活動是指集體性體育鍛煉、訓練比賽和表演,如形體訓練、集體武術、健身舞、課間操等;分散活動是指居民個人自發性的體育鍛煉活動,包括晨練、打太極拳、打球、體操、跑步、遊泳等。社區體育是我國現代城市發展中呈現出來的一種新興的群眾體育活動形式,並且已逐漸成為城市大眾體育發展的主導方式。《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綱要》提出了“城市以社區為重點”的發展戰略。社區體育工作的開展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推進小康社會全麵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推進現代化建設與城市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方麵。

(八)公眾製度

社區公眾製度不但包括保證社區各種群眾文化活動正常進行所建立的一係列行之有效的規章製度,而且也包括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等行為規範。

社區公眾製度對保障社區文化健康、持久地開展具有重要意義。公眾製度可以粗略地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物業管理企業的各種規章製度,另一類是社區的公共製度。社區的公共製度反映出生活準則、社區價值觀、社區道德準則等。如規勸有加可以體現出社區的人性感悟,獎罰分明可以體現出社區的嚴謹風格,條分縷析則可以反映出社區的細膩規矩,等等。

(九)環境文化

社區環境是社區文化的外在層麵。它主要包括休閑娛樂環境、文化設施、社區容貌、生活環境等。通過社區環境,可以感知社區的精神風貌和管理理念。例如,殘疾人無障礙通道設施可以充分體現以人為本,關懷、尊重生命的社區理念;寫意的小品園藝、怡人的綠化園林、舒心的休閑布局等有助於營造出理想的環境文化氛圍。

三、社區文化的功能

社區文化是增進居民之間彼此了解、維係彼此良好人際關係的一種精神動力,在增進社區居民的交流溝通、構建和諧社區環境、豐富群眾生活、提高社區居民綜合素質、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等方麵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一)增進社區居民的交流溝通

現今社會,人們在8小時工作之外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社區中度過,如何增進彼此之間的聯係和了解就成為社區群眾生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開展社區群眾性的文化活動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有效的辦法。群眾性文化活動是增進各類組織之間、社區居民之間相互聯係、溝通關係、加深了解的精神紐帶,較容易把社區群眾吸引在一起,創造友善、和諧、互助的人際關係。

(二)提高社區居民的綜合素質

社區居民的綜合素質包括道德水準、精神狀態、受教育程度、創新能力與健康狀況等方麵。社區居民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有賴於社區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社區文化在提高社區居民的綜合素質方麵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它的教育功能上。社區文化教育除了專業教育、學校教育之外,還有社會性的自我教育。社區針對不同的服務對象,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如舉辦科技知識、文藝、服裝設計、烹調、縫紉、機修、健身等培訓班,這不僅可以提高社區居民的科學文化水平,還可以學到各種專業技能。同時,社區開展的有關國家法律法規、大政方針的宣傳活動和群眾性的自娛自樂的活動等,可以使居民在思想、道德上得到提升;社區的衛生保健、醫療知識宣傳和服務活動,有助於社區居民的衛生保健意識的增強和身體素質的提高。總而言之,社區文化在提高社區居民的綜合素質的方麵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豐富社區群眾生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閑暇時間越來越多,休閑娛樂已經成為人們放鬆身心、獲得精神滿足、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人們對休閑文化的需求不斷高漲,也就對社區文化休閑娛樂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社區不僅是人們居住、學習、工作的地方,也是人們休閑與娛樂的主要場所。社區文化通過發揮其休閑娛樂功能,使社區居民不僅能在緊張的工作之後得到很好的休憩,而且有助於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精神境界。

(四)提升社會文明程度

優良的社區文化可以培養人的高尚品德、崇高理想,鍛煉人的意誌,淨化人的心靈,可以使人學到多方麵的經驗、知識,提高個人的素質、能力,進而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一般來說,任何文化都是一種價值導向,規定著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優良的社區文化教育、規定與引導著區域內全體成員的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並且促進個人成功,促進社會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五)增強社區居民的和諧關係

社區文化對社區居民的心理行為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製定的政策措施對社會關係具有調整作用。例如,通過宣傳活動對社區居民進行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輔之以鼓勵與抑製措施,可以有效地調整一些失衡的夫妻、父子、婆媳、幹群關係;通過前途、理想教育並在此基礎上輔之以幫助措施,可以使一些年輕人失衡、消極的心態;通過批評不良現象,宣揚好人、好事,可以糾正一些錯誤的言行。很多社區注意抓住社區居民關心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並堅持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很好地結合起來,加強社區的管理與服務,從而進一步密切了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聯係,調動了社區居民“講文明樹新風,共建美好家園”的積極性,促進了社區的安定團結。

四、社區文化的建設與管理

社區文化建設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涉及方方麵麵,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這裏試從總體上探討社區文化的建設方略問題。

(一)政府與民間互動

1.政府與民間互動模式。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民間組織管理工作的通知》,“民間組織”被定義為“不以營利為目的,由民間力量主辦的,為社會提供服務的社會組織。”它包括兩大類:一類是社會團體,另一類是民辦非企業單位。社區民間組織,顧名思義,就是社區中不以營利為目的,由民間力量主辦的,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的社會組織。一般來講,社區民間組織包括體育活動中心、居民委員會主辦的托兒所、托老所、法律谘詢站、便民服務站,街道層麵以業餘體育、文藝、藝術、健身活動為內容的自發性的組織等。

從市場型國家的社區發展過程來看,社區文化建設的主體一般都是誌願組織,政府與誌願組織簽訂協議,委托它們進行社區的文化建設,政府則隻負責監督、調控。這種“政府—民間互動”管理模式,要求政府著力在社區文化建設的宏觀管理上下工夫,逐步確立其他社會組織與社會力量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的主導地位。政府對社區文化的管理主要體現在製定社區的文化發展規劃上。同時,針對市場和民間力量不願或無力涉及的社區文化建設,擔負起政府管理與服務的職責;運用法律、行政等手段,對社區文化的發展實施行之有效的宏觀控製。例如,社區曆史文化遺產保護、大型標誌性社區文化設施建設、社區環保意識的培養、社區文化風格的確定等,都應由政府負責。而民間組織由於具有公益性、民間性、誌願性等特點,因此在社區文化建設中主要掌握文化活動的決策管理權、組織權等。其職能主要是及時了解並向政府如實反映社區居民的文化需求;充分動員與開發社區內的文化資源,促進社區文化建設;提供專業化的社區文化服務;通過民間途徑協調公眾利益,豐富社區文化等。

2.政府直接管理模式。我國社區文化建設從一開始就處於各級政府的直接組織、管理之下,形成政府直接管理模式。政府直接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形成了以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專題性文化活動為主渠道的政府與市民互動形式。一般是由政府直接組織對居民進行各種文化教育,開展各種以群眾為主體的文化活動。政府部門在活動中落實了具體的工作任務,而群眾通過參與政府策劃與組織的文化活動展示了自我,接受了教育,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二是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政府投資渠道。社區文化的發展資金主要來自於市、區、街道各級政府的撥款投資。社區建設初期,政府財政投入便是社區文化建設資金的唯一來源。三是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政府行政管理體製。在街道辦事處一級有文化管理部門,在區政府一級有文化局。有的社區由文化局牽頭,聯合工會、婦聯等設立了“街道文明共建辦公室”、“群眾文化工作指導委員會”等工作機構,對社區文化建設進行管理、指導與協調。

在社區文化建設的啟動時期,政府直接管理模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許多基層政府部門在製定和實施社區發展規劃時,都投資建設了多樣化的社區文化設施。同時,政府直接管理社區文化建設的模式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多層次、全方位的社區文化建設工程體現了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念,使居民受到了現代社區文化的熏染。

在政府直接管理模式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取得了十分可觀的成果,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主要是:社區成員的參與度嚴重不足,社區成員的自主性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社區文化建設成了政府的“宣傳工程”、“形象工程”;由於社區管理與行政管理條塊分割,許多資源雖然處於社區之中,但卻沒能打破“行政單位”的圍牆,因而不能為社區成員所共享。這些問題說明,城巿社區文化建設的政府直接管理模式從內容上看仍然屬於政府包辦文化。隨著城市現代化的推進,這種模式顯然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需要。而“民間公眾追求公平”與“政府計劃”之間形成合力的構建模式,其特征是“政府—民間互動”,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社區文化建設模式。

(二)社區居民自主管理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使用了“城市社區居民自治”與“農村村民自治”這對相互對應的概念,並指出,“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設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是擴大城市基層民主的基礎性工作。就社區文化建設方麵的“自治”來說,它是指不需要外部力量的強製性幹預,社區各種利益的相關者通過民主協商(體現為民主管理製度、民主選舉製度、民主決策製度、民主監督製度),合作處理社區文化建設事務。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1.發揮業主委員會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的主導性作用。業主委員會作為擁有商品房產權的城市居民的自治組織,已經在我國許多大城市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在商業性住宅社區中,社區居民有著共同的需求、目的與利益,甚至有著基本相同的社會經濟地位,正是由於業主與其居住的社區緊密地結合著,因而會將社區真正看作自己努力愛護的家園,其對社區文化設施、氛圍的關注,不亞於對其住房質量、小區外在環境的關注。由業主委員會出麵組織的社區文化活動,更能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積極參與,更能體現社區文化建設與管理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