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社區信息化管理(3 / 3)

2.上海社區的信息化建設。上海高度重視民生建設工作,在《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加快推進電子信息化建設,不斷完善市民信息服務體係。”其中具體要求有以下五方麵。

第一,以加強社區實有人口管理和服務為重點,按照“網格化管理”的要求,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前台一口受理、後台協同辦理”的行政服務模式。構建並依托區縣級電子政務一體化平台,不斷完善社區管理和公共信息化服務,不斷完善社區事務受理、社會救助等信息化係統。推動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資源向社區聚集和延伸,發揮信息化對社區黨建和社區實際建設的支撐作用,進一步促進社區和居民的良性互動。

第二,完善社區信息欄、社區服務網等基層信息服務設施,推廣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保障卡、居住證等相關渠道的服務領域和功能,推廣“一站式(網站)”、“一線通(熱線)”、“一卡通(智能卡)”、“一機通(集成終端)”等集約化信息服務模式,進一步整合利用相關信息內容、應用設施、服務隊伍等資源,鼓勵居民自治組織、企業和社會機構參與社區信息服務設施的建設和運營,為市民群眾尤其是老年人、殘疾人、來滬務工工作人員等群體提供便捷、經濟、實用的信息化服務。

第三,促進信息化技術在樓宇、小區、家庭中的應用。不斷完善智能樓宇、現代小區的信息化功能標準以及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規範,建設一批具有示範效用的智能化樓宇和小區,不斷促進信息技術在小區節能、安保、物業管理、家政服務以及現代家居生活等方麵的廣泛應用。

第四,全麵加強農村、農民的信息化服務體係建設。拓展“農科熱線”等涉農服務設施的服務領域和功能,全麵建設村級為農綜合信息服務站工程,確保農業政策、科技、市場等信息能夠進村入戶。

第五,加快郊區城鎮信息化建設步伐,促進郊區的縣、鄉鎮、村委會信息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推動信息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完善鎮務、村務信息公開製度,努力讓郊區農民也享受到電子政務服務帶來的便利。

上海市將社區信息化向社區服務信息化和社區管理信息化兩個方麵發展,一方麵通過社區信息化,把電子政務管理內容進行統一整合,便於政府進行管理;另一方麵,也為了實現社區信息化服務性的目的,可以讓居民享受到真正的便利,不斷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1)社區服務信息化

今天,上海市社區服務工作已經形成了“政府搭台、民政主管、各方參與、居民互動”的工作格局,建成了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管理體製。其中上海社區服務網不僅是一個提供互聯網B-B和B-C的服務網絡,還是上海市信息港建設“1520”工程的五大骨幹網之一。上海市社區服務中心還利用電話聯網,開通了服務熱線,積極與社會力量聯手提供租賃、醫療、搬家、家教、家政、維修等社區服務。“東方社區信息苑”是《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重點項目之一,現已建成近四百家、覆蓋上海19個區縣、居民達560多萬人的管轄範圍。“健康鑰匙”、“科普網”、“農村信息化培訓”等不僅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而且也促進了社區和諧文化的建設,使老百姓得到了實在的利益。

“健康鑰匙”是安全遠程訪問健康信息的身份認證係統。居民身份信息、健康檔案編碼等被加密存入“健康鑰匙”中,居民隻需登錄係統,就能查詢個人或家庭的免疫接種、檢查化驗結果、診療記錄、費用明細等詳細信息,同時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獲得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導,實現個人的自我管理。2008年,上海市推出“健康鑰匙”,目的就是幫助居民向健康自我管理過渡。隨著此項功能的不斷完善,在家預約掛號、預約隨訪等服務也將逐步成為現實。

2009年,上海市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信息化(二期)工程的共同成果——上海科普網,已經通過市科委組織的專家驗收。其整合的各類科普信息總量已經超過3.8TB,好比一座超大規模的網上科普社區:虹口的航運天地、盧灣的心靈港灣、黃浦的“老字號”短片、長寧的“互動老虎館”、寶山的“農業十萬個為什麼”等平台的“科普114”板塊還與“丁丁地圖”合作推出公交、自駕路線的網上導航、科普一日遊、長三角科普遊等特色線路。

2009年,上海市啟動了2009年市政府實事項目“千村萬戶”農村信息化培訓普及工程,在閔行、嘉定、寶山、浦東、南彙、奉賢、鬆江、金山、青浦和崇明10個區縣開展農村信息化培訓。通過農村信息化培訓,使農村基層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得到了提高,廣大農村幹部也會用E-mail收發通知、交流工作,而且農村居民利用信息化手段增收致富的意識也得到了增強。隨著“一村一網”網站的不斷完善,各村村領導、辦事指南、村規民約信息公開化,村民們足不出戶就能輕鬆了解各項信息。

2010年,以服務百姓為宗旨的“社區信息亭”已在上海閔行、浦東、鬆江的一些小區投入試點運行,受到很多居民的青睞。作為社區信息化的重要服務終端,其具有電子政務、電子商務與電子社區“三位一體”的服務性質,小區居民由此可以足不出區繳付水電煤氣等公共服務費用。此外,它還具有手機充值、家政服務、數碼照片衝印、機票查詢訂售等多項便民服務功能。

(2)社區管理信息化

隨著城市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發展和政府管理的重心下移,上海社區信息化建設被提到了更為重要的地位。

上海市建立的網上“行政事務受理大廳”,彙集了1000多項辦事項目,可供下載的各類表格達6000多種,同時在線人數可達10萬人。它是一個整合了各類資源的高校快速電子政務利用平台。此外,全市建有“一門式”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170多個,這些服務中心聚集了與市民辦事相關的大部分部門的辦事窗口,在信息係統的支撐下,正由“一門”到“一口”或按大類歸口受理轉變。如黃浦區通過優化救助流程和信息共享,相繼開發了可以辦理低保協保、廉租房、醫療救助等13個區級部門的36項業務的應用係統,實現了相關業務的“一口受理、內部協辦”服務,在辦理低保救助業務時,辦事對象原先需要填寫2張表,變成現在的僅需核對而無需填表;辦理時間周期從原來的15天減少到3~5天,並能及時進行複審,大大方便了申請人辦理救助事項,也提高了工作人員的辦事效率,減少了管理漏洞。此外,上海的“電子政務網”也開始向郊區農村最基層的行政村延伸。

3.北京社區信息化。2009年發布的《北京信息化基礎設施提升計劃》,將大力推進“社區信息化”建設,推行“信息惠民”計劃,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北京市將按照國際先進城市的信息服務標準,提供全麵覆蓋、方便快捷的公共信息服務。全麵提升政府在線服務能力,實現“一站式”網上服務;推進“校校通”工程,加強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營造麵向社會公眾服務的交互式學習環境;實施“二、三級醫院網上服務”行動計劃,推廣在線預約和麵向社區、家庭的遠程醫療服務;實施以電腦、寬帶網絡和信息下鄉入戶為主要內容的“信息化三下鄉”工程,方便農民也獲取實時信息;實施“數字社區”行動計劃,整合社區綜合服務資源和各種支付手段,推廣水電氣熱等公共事業信息化和“數字北京”繳費服務平台應用方法,方便市民繳費;推進數字博物館、圖書館和檔案館等服務平台建設,提供免費的在線文化信息資源;扶持一批社會性公共信息服務網站,廣泛提供交通出行、文化娛樂、餐飲購物、旅遊休閑等與社會公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信息服務。

96156北京市社區公共服務熱線,是北京市政府為居民辦的實事項目,由北京市社區服務中心負責運營,設有150個座席,日接聽電話近萬次,實行24小時熱線服務,服務範圍覆蓋全市,能夠提供谘詢服務、家政服務、綜合修理、為老服務、租賃服務等八大類200多個服務項目,是首都社區信息化工程的重要係統之一。2009年,北京市開展了96156係列便民利民惠民服務活動,主要服務內容如下。

第一,整合利用政府及社會組織等多方服務資源,推出11項“96156谘詢服務一線通”便民項目。主要包括:民政業務受理谘詢一線通,如提供民政業務辦事指南、婚姻登記谘詢、敬老院信息、社區服務中心設施信息等服務;居民日常事務辦事谘詢一線通,如提供居民辦證辦事指南、“一站式”便民服務大廳、居(村)委會信息等服務;特色公益服務谘詢一線通,如提供如“96156社區法律谘詢熱線”、“96156老年心理谘詢熱線”、“96156社區心理健康谘詢熱線”、“96156青少年心理谘詢熱線”等有針對性的服務。

第二,統一規範服務流程和標準,推廣14項“96156上門服務一撥靈”利民項目。主要包括:酒後代駕、機票預定、家庭購藥、專業除蟲、疏通修理上下水管道、小時工、小件搬運、搬家服務、專業保潔、家電維修、燃氣(煤氣)灶具維修、熱水器維修、清洗抽油煙機、修鎖服務等14項規範化上門服務項目體係,並通過96156熱線100%服務回訪監督,堅持做到服務流程統一、服務標準規範、服務價格透明。

第三,優先優惠配置為老服務資源,打造“96156居家養老一撥通”的為老項目。根據各級社區服務中心的服務資源,不斷加強為老服務支撐體係建設,優先優惠配置為老服務資源,設立並公示一批免費、優惠的為老服務項目,為老年人提供經常性、規範化的服務;依托96156熱線,整合調配為老服務資源,不斷創新為老服務方式,逐級設立政府購買和補貼的為老服務項目,建立為老服務項目專項管理監督機製,為老年人提供免費心理健康谘詢服務和免費、優惠的上門服務,進一步完善為老服務項目。

第四,優化充實“社區大課堂”課程內容,開展“96156‘雙百’進社區”惠民活動。對於和教育、科普、文化、生活服務等方麵有關的資源,使其加強與政府機構、社會公益組織和社區服務企業的聯係。加強與服務實力較強、服務信譽較好、熱衷社區公益事業的服務機構和組織合作,評選96156社區大課堂“百項精品課程”及“百名優秀講師”,在此基礎上組織開展“96156‘區’”活動,以公益講座的形式為社區居民提供政策法規、就業培訓、法律心理、健康醫療、體育健身、旅遊休閑、民俗文化、才藝素質、居家生活等一係列相關服務,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促進社區居民和諧共融。

第五,整合挖掘社區內基本服務資源,提供“96156‘三四三’就近服務”信息指南。從就近、便民、可靠角度出發,以“基本社區服務不出轄區”為目標,挖掘探究社區內及周邊服務力量,采集“三攤”(修自行車攤、修鞋攤、廢品收購攤)固定攤點服務項目信息,整合“四小”(小修、小換、小補、小辦,具體包括下水管道疏通、設施房屋小修小補、水電小修小補、抽油煙機清洗、小家電修理、小時工、代買代辦)服務信息,登記義務或低償“三上門”(上門理發、上門洗衣、上門陪聊陪讀)服務人員或組織信息,形成“三攤”、“四小”、“三上門”就近服務信息庫,為居民提供“96156‘三四三’就近服務”信息指南。

2010年,北京實施在三年內完成“小幫手”電子服務器在城鄉所有社區及行政村全覆蓋的便民服務工程,為65歲以上老年人和16~64歲重度殘疾人提供生活、就醫、交通、購物、社交等電子服務。“小幫手”電子服務器能為用戶提供醫療救護、報警求助、語音朗讀、收音機等服務,還可以通過無線網絡接入由北京銀聯負責運營的“三通”繳費平台,為社區居民提供燃氣、水、電以及電信、有線電視、車險和物業等支付繳費、信用卡還款、預約掛號、銀行轉賬、票務購買、旅遊服務、賓館預訂、電子結算等多項社區服務;通過在社區服務站、樓門內、社區出入口布放“社區之窗”、“小幫手”樓門信息屏、社區出入口信息屏等信息終端,為居民提供準確、高效、直觀、多視點、多層麵的信息化服務,包括各級政務信息、公共服務信息、各社區活動信息等。這些措施都有效地促進了北京市的社區信息化建設。

第十四章 社區矛盾糾紛化解與管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