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漢光武帝劉秀(1 / 2)

劉秀(公元前6~57)字文叔,蔡陽人,漢景帝後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對王莽,昆陽之戰,光武挽狂瀾於既倒。王尋等百萬之眾,一時土崩瓦解。王莽政權的喪鍾,由此而敲響。光武以偏師徇河北,平王郎,降銅馬,艱難奠定中興之基。統一天下,定都洛陽,重新恢複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興建太學,提倡儒術,尊崇節義,為一賢明的君王。在位三十三年,諡號光武,廟號世祖。

西漢滅亡後,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王莽末年,農民大起義爆發,劉秀與哥哥劉繽寅乘機起兵,加入綠林軍。在昆陽大戰中,他率騎突圍求援,打敗了王莽的主力軍。這是推翻王莽政權關鍵性的一戰.劉秀從此聲威大震。他到河北一帶活動,以恢複漢家製度為號召,取得了官僚、地主的支持,又鎮壓並收編了銅馬等農民起義軍,力量迅速壯大。公元25年.他在高阝稱帝,國號仍為漢,定都洛陽,年號建武,史稱後漢、東漢。

漢世祖劉秀不僅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方麵的天賦更高。

1.正確的戰略思想

戰爭不能僅僅靠正確的戰術,還需要有對頭的戰略,如果僅有前者,最終的下場和項羽一樣。東漢建立後,麵對眾多的對手,劉秀不急於進兵長安,而是讓赤眉軍和更始政權在關中火並,隨後東漢軍隊才攻進函穀關。後來又采納來歙的建議,聯隴製蜀,聯合隴右的隗囂,牽製拇ǖ墓鍤?這樣可以在西線采取守勢,而集中兵力收拾關東的割據勢力。在關東平定後,再進兵隴右和巴蜀,實踐證明了劉秀這一戰略的正確性。

2.擒賊擒王,直搗腹心

著名的昆陽大戰,王莽軍隊40餘萬,詐稱百萬。將昆陽層層包圍。劉秀率領的援軍隻有不到兩萬人,正常的戰術已經很難奏效。於是劉秀采取了直取王莽中軍的策略,親率幾千敢死隊,放手一搏,殺了莽軍主將王尋,昆陽之圍解除。充分顯示了劉秀的大智大勇。

3.以逸待勞出奇不意

劉秀掃平天下的對手裏,赤眉軍的戰鬥力無疑是比較強大的。而劉秀的軍隊和赤眉軍的幾次戰鬥也是互有勝敗。但赤眉軍屬於流寇性質,專以掠奪,不事生產。劉秀做出了正確判斷,認為他們沒有糧食,必然不能久留關中,一定會東來的。於是乃遣破奸將軍侯進等屯新安,建威大將軍耿弇等屯宜陽,分為二道,以要其還路。敕諸將曰:“賊若東走,可引宜陽兵會新安;賊若南走,可引新安兵會宜陽。”(<後漢書。劉盆子傳>)當赤眉軍最後終於按照劉秀的思路南走時,劉秀親率大軍到宜陽,正好攔截住了赤眉軍,看到“從天而降”的東漢軍隊,赤眉軍頓失戰意,幾十萬赤眉軍放下武器,劉秀兵不血仞取得了勝利。

4.圍魏救趙

劉秀手下的將領蓋延,龐萌進攻割據勢力董憲,董憲的部將賁休舉蘭陵城降。董憲於是從郯城去攻打蘭陵,蓋延等請示劉秀,劉秀讓他們去攻郯,那樣蘭陵之圍自解。但蓋看到賁休那邊比較危急,沒有按照光武的部署,而是直接去援蘭陵,結果失敗。沒奈何,蓋延和龐萌又去打郯。劉秀知道後,說,當初讓他們去打郯,是因為敵人沒有準備,現在賊兵已經有了提防,就不可能達到目的了。後果然象劉秀預料的那樣,郯沒攻下,而蘭陵又被董憲攻陷。

5.堅壁挫銳

劉秀手下的降將龐萌造反,投降董憲,並攻擊蓋延,此時已稱帝的劉秀得報,親率輕騎三千,增援蓋延,急行軍達到被圍的桃城後,因為皇帝親到,極大的鼓舞了守城軍隊的士氣,增加了守城軍隊的信心。光武又親率軍和董憲軍對峙,雖然沒有對敵進攻,但始終對敵軍保持壓力,隨即又調吳漢等人來會合,最後擊敗了董憲和龐萌。

7.反間敵將,分化瓦解

光武親征河北的農民武裝,派大將馮異守孟津,和守洛陽的更始軍隊對峙,洛陽主將是硃鮪和李軼,馮異給李軼寫信,勸他認清形勢,早做打算。此時更始政權,搖搖欲墜,李頗為動心,於是數次和馮異通信,表示出了願意不與劉秀軍隊為敵的意思。馮異將此事告訴給了光武。對持兩端,害死光武兄長劉縯的凶手的李軼,光武一向無好感。於是故意將李的書信讓硃鮪知道,硃鮪於是殺了李軼,李的部下紛紛向光武投降。馮異守孟津的壓力頓時減輕不少。光武利用反間計,打擊了對手。

8.運籌帷幄,遙控指揮

《後漢書。彭寵傳》秋,帝使遊擊將軍鄧隆救薊。隆軍潞南,浮軍雍奴,遣吏奏狀。帝讀檄,怒謂使吏曰:“營相去百裏,其勢豈可得相及?比若還,北軍必敗矣。”寵果盛兵臨河以拒隆,又別發輕騎三千襲其後,大破隆軍。浮遠,遂不能救,引而去。這裏,劉秀銳利的軍事才能,一眼就看出了問題。

主要政績:

集權於尚書台

光武以優待功臣貴戚為名,賜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祿,而摘除其軍政大權。光武鑒於西漢前期三公權重,權柄下移,雖設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權歸之於設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台。尚書台設尚書令一人,秩千石,尚書仆射一人,六曹尚書各一人,秩皆為六百石,分掌各項政務。以下設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書台直接稟陳皇帝,由皇帝裁決。從此,“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公)府”;“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三公之職,備員而已”。但是到了東漢後期,有權勢的大臣多加“錄尚書事”的職銜,從而權柄再度下移,尚書台又蛻變為權臣專政的工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