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6、鳥籠效應:不要作繭自縛(1 / 1)

秘密法則: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其發現者是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1907年,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一天,兩人打賭。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卡爾森不以為然地說:“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一隻精致的鳥籠。卡爾森笑了:“我隻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別費勁了。”從此以後,隻要有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隻空蕩蕩的鳥籠,他們幾乎都會無一例外地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卡爾森隻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然而,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卻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隻好買了一隻鳥,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

實際上,在我們的身邊,包括我們自己,很多時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裏掛上一隻籠子,然後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滿一些什麼東西嗎?

“鳥籠效應”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心理學定律,在生活中廣泛存在。劉明和趙軍是鄰居,劉明由於工作的緣故要遷居,家裏的東西大部分都要賣出去,在清理完所有的家具後,隻剩下了一個雅致的書桌,這書桌價格昂貴,但是作為次品賣出也收回不了多少錢,於是,劉明決定把它送給鄰居趙軍作為紀念禮物,趙軍也欣悅地接受了書桌並對此表示了感謝。

書桌搬回自家書房後,趙軍發現書房那破舊的木藤椅與書桌比起來真是大煞風景,於是趙軍決定買一個好的皮質的轉椅來搭配書桌,於是花了350元買了一個合適的轉椅,心裏覺得舒服了許多……

一天,朋友來趙軍家做客,趙軍為展示自家的新書房,請朋友進來看看,朋友對書桌和轉椅讚不絕口,朋友說:“不錯,不錯,要是能把書櫥換一下就更好了。”趙軍看了看,覺得書櫥確實有些破舊了,於是又花錢換了書櫥……

這天,又有一些朋友光顧了趙軍家,照樣來到了書房,還是同樣誇讚了一番,然後說:“你的書房什麼都好,就是光線暗了些,要是能把牆打開,建一個落地窗就更加明亮了。”聽後,趙軍覺得也是,於是乎……

為了一個書房,把趙軍折騰得不輕,而這一切的一切又都是緣於那張書桌,其實這就是“鳥籠效應”在作怪。人最難擺脫的就是這些無謂的煩惱,學會放棄和擺脫,才會有自在的生活,才會有人生的閃亮點。現實中有太多的人原本也曾從容、平和地生活著,可一旦被太多的誘惑、太多的欲望牽扯著而難以取舍,從此便眼花繚亂,煩惱叢生,甚至在不知進退的山重水複中迷失了自己。

魚缸是莉莉為新居暖房時收到的禮物,很漂亮、氣派,因此她把魚缸擺在了客廳和餐廳的交界處。此後,每當有人到她家都會問相同的問題:“你養的魚死了嗎?”

莉莉每次都解釋:“從沒養過魚呢。”但換回的總是朋友匪夷所思的眼神和有些遺憾的歎息。

不久,莉莉就開始養魚了:換水,喂魚,添置各項物品。這占據了她大量的時間,可是魚還是一條接一條地死去。終於,莉莉決定放棄,到處詢問朋友:“你家需要魚缸嗎?我免費送給你。”她迫不及待地想把這個魚缸送出去。那幾天,莉莉的MSN簽名改為:被一個魚缸牽著鼻子走。

許多人在最初“掛鳥籠”的時候,也許根本就沒想過接下來會引發怎樣的連鎖反應。先在自己的心頭掛上這麼一個鳥籠,然後,因為要與之匹配,我們不斷地往裏填東西,直到有一天筋疲力盡,大歎不值。

心靈感悟:

佛經雲:人最難擺脫的是無謂的煩惱。一個將種種誘惑和欲望都一古腦兒往行囊裏塞的人,人生之路焉能不步履維艱?隻有在明白了自己一生何求之後,去明智地取舍,並學會放棄,才能擺脫無謂的煩惱,擁有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