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華活頁文選》(1 / 2)

接到北京張忱石兄來信,說是中華書局新出《中華活頁文選》麵向初、高中學生,要我寫一篇“中學生如何學古文”。接到忱石函的翌日早晨,又見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欄目播放中學生如何學好語文課的節目,我忽然想到“中學生如何學古文”,也應該說幾句老老實實的大實話,不應該再說那些個冠冕堂皇的高調,或那些雲山霧罩的應酬話、摩登話……

老實話先從我自己說起。我自五六歲認字塊起,後來讀些老書、小學課本,中學、大學,以後教書、當職員寫公文,自己寫稿子、寫書,迄今六十多年,將近七十年。自己不是用功的學生,也不是循循善誘的老師,更非學有專長的專家學人,但多少是對中國文字感興趣,在書堆裏滾了幾十年的過來人,所以多少有些說這些老實話的經驗。因為迄今雖然幾十年過去了,而我小時第一次讀古書、讀古文的情景還常常生動地浮現在我眼前,或者說:童心猶在。與現在的中小學生來比,雖然代溝很深,他們不了解我,而我卻能想象出他們讀書的心理狀態,即希望新鮮的、有情趣的、實際的、自然也得有點壓力的……而最討厭枯燥的、天天老一套的、莫明其妙的、空洞的、廢話連篇的、機械的、不動腦筋沒有什麼壓力的……

我由六七歲到十一二歲,又讀私塾,又掛名編製在小學中隨人家考試。小學課本,隻讀算術,語文當時叫國語,常識隻是考試時翻閱背熟而已。另讀“四書”、古文、唐詩,寫大小楷,作文等。舊時私塾的啟蒙讀物,《三》、《百》、《千》及《名賢集》、《幼學瓊林》等,我都沒有讀過,隻是書房學伴讀時,我聽了記住一些。我認了兩年方塊字,學了加、減法後,就開始讀《論語》。老師一邊領讀,稍微講一講,我就自己放開喉嚨讀了。以句數計,開始讀十句、二十句,當天背一遍,第二天再重複背一遍。以後越讀越多,讀完半本,每天還重複讀一兩頁以前讀過的,背時老師隨便提前麵的背幾句。一般生書背完,再提兩三處舊書,能背上一兩句,老師就叫停住,不必再背了。我開始讀十句、二十句,後來逐漸加多,一次上生書至四五十句,最多沒超過六十句,我在兩三小時內,能讀的熟,背的出,再多就不行了。書房同學有人能讀一百多句,多時讀一百二十句,讀的遍數比我少,但很熟,背時十分流暢,就是他的智商比我高,記憶力比我強,老師常誇他。開始時,老師雖也略講一講,但我聽著似是而非,糊裏糊塗,但我照樣讀的很熟。讀到多半本時,我有些地方懂了,什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家裏來了客人,我特別高興。什麼“有事弟子服其勞”,中午吃飯,我爭著為老師去打酒,好外出逛一趟。什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多少明白了一些。記憶是絕對的相對,理解是相對的絕對。隻有記住的東西,才能逐步加深理解,對小孩子,不可能樣樣都弄懂,但可能讀熟的都記得很牢……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十歲時就背的很熟,可是又如何懂呢?說懂也是表麵的。直到垂垂老矣的今天,才感到這句話的深刻。當然,也有一輩子也不懂的,這並不奇怪,也並非不重要。俞平伯老師曾有一次來信說:五歲讀《大學》,現在拿來重讀,有的還不明白,八十年白活了……老夫子說的笑話,但也是實在情況。但不能因此得出反結論,認為讀這些不重要或沒必要,那就大錯特錯了。中國幾千年母語傳統教育,在識字讀書上有極為成功的經驗,就是以讀韻語完成識字教育,以讀先秦以前、從無到有的經典書為讀書教育打下基礎,就可以保證融彙貫通,閱讀理解漢魏六朝以後,以至唐宋元明的紛繁典籍。可惜中國現代教育完全不去思考傳統母語教育的長處經驗,就完全予以拋棄,越走越遠,弄到現在語文教育糟不可言的現實,要想改變,恐怕很難了。糟的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由於教材、教法……一連串的脫離中國母語文字的基礎,花了很多的時間,用了很大的精力,學生用了十二年時間,到高中畢業,不要說什麼名篇文章,連題目也記不住幾個,連封信也寫不清楚,大多數不知學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