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華活頁文選》(2 / 2)

我小時是讀完上下《論語》,兩本書都能由頭背到尾時,才讀唐宋古文的。書箱中有《古文釋義》、《古文觀止》兩部書,但讀時是老師用紅格抄一篇讓我讀,教師王守先(名成邦)先生小楷寫的極好,第一題讀王安石的《孟嚐君傳書後》,短短隻有幾行:“世皆稱孟嚐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實雞鳴狗盜之徒耳。”憑記憶引,可能稍有出入。當時我九十歲左右,讀熟《論語》、文語“之乎者也”的用法,在什麼文法道理上、用法分類上,雖然一無所知,但其習慣用法,什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傷人乎?不問馬。”……已十分熟悉,出口成章。所以古文辭句上,大多已了解,而孟嚐君過關手下人學雞叫,讓守關者提前開關,得以偷渡的故事,老師已講過,十分有趣。所以這篇短文,一會工夫我就背熟了。第二篇老師抄的是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第三篇是《諫院題名記》……這篇文章後來讀的人不多,但開頭幾句:“古者諫無官,自公卿大夫以至庶人,無不得諫者……”迄今我仍然記得很熟,自然全篇背不出來了。老師給我抄了二十來篇後,我自己抄著讀,前後讀了四十來篇,我想這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數量並不多,時間也不長,我讀完《論語》、《孟子》,四十來篇古文及幾十首唐詩,前後不過四五年的時間,還學數學及高小其他課本,二三百字的短文,文言、白話都練習作了幾十篇,寫封信文言的:“父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白話的“親愛的表哥……”,看小說《三國演義》,“火燒戰船”、“關雲長走麥城”、“三顧茅廬”……都翻來複去不知多少遍了。這點文化程度,都得力於這點古書的熟讀背誦上。當時我在鄉間小學中,成績不是最好的,古書古文讀的也不多。另一老師的兒子,隻比我大一兩歲吧,他《詩經》、《左傳》、《古文觀止》等全都背的滾瓜爛熟,每天背書時,連生書帶熟書,捧一大摞放在他父親書桌上,轉過身去背,有時提上句,背不出下句,他父親拿教鞭照頭就是一下子,痛的他哇一聲哭出來,他父親又提一句,大喝一聲:“背!”他一邊抽泣,一邊又背下去了。我在邊上偷著看他,又害怕,又得大聲讀自己的書。這位同學後來考上中學,因日寇侵略戰爭失學,後在國民黨軍隊任少校參謀,辦文稿,又快又好,什麼新畢業的大學生作他下級,無法與之相比,反而常受他申斥。

現在的語文教育,簡單說:就是有一定深度的課文讀(學生自己放聲讀)的少,背的少,作文練習少,課外閑書看的少……而浮淺無聊課文太多,政治宣傳課文太多,老師講的太多太多,廢話太多太多(我教了幾十年書,自己深有此感),毫無用處的那些語法呀、修辭呀……等等花樣百出的練習,浪費學生時間太多太多……我寫了幾十年文章,從未想到什麼語法、修辭等等,那都是專家教授的研究項目,對學生、對寫文者是毫無用處的浪費時間。我寫文寫不下去時,從頭小聲讀一遍,讀到寫不下去的地方,新意思、新辭句自然來了。設想一下,現在語文教學時間,如果砍掉一半講的時間,讓學生去讀書,每周或每兩周背熟一篇古文,由小學三四年級到高中一年級,讀熟一百篇、五到十萬字,作為高考項目,學生自動會複習背誦,這樣訓練了記憶力,胸中記熟百八十篇文章,寫文章時自然會受到各種影響,出口成章,中國傳統文化也可能會在下個世紀延續下去,這必然造成影響,舍此之外,是沒有第二條路可走的。有心人可先一篇一篇地讀起來,背起來……我敢保證,這是絕對有效的辦法。實話實說學古文,我以自己經曆奉獻給大家,絕對是大實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