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中耳發育
一、鼓膜
鼓膜位於外耳道底部,是外耳與中耳的分界。鼓膜是由分隔第一鰓溝與第一咽囊的第一鰓膜發育成的。發育完成的鼓膜分3層:第一鰓溝的外胚層發育成鼓膜的外層,為鱗狀上皮層;鼓膜的內層是由第一咽囊的內胚層發育而成,為黏膜層;兩者之間由來自中胚層的間充質組織發育而成,為放射狀和環狀纖維組織。
在胚胎4周始,第一鰓溝呈漏鬥狀向內生長,形成原始外耳道。第一咽囊向外生長形成管鼓隱窩,為咽鼓管和鼓室的原基。第一鰓溝內端的外胚層與第一咽囊的內胚層相接觸,形成第一鰓膜,為鼓膜的原基。來自中胚層的結締組織在內、外胚層間生長,將內、外胚層分隔。出生時鼓膜的大小和形狀已與成人相似,但位置近乎水平。在兒童時期,隨著外耳道的發育,鼓膜的位置逐漸呈垂直狀。
二、鼓室
胚胎第3周,第一咽囊向外側擴展,與第一鰓溝接觸。咽囊遠端為管鼓隱窩,第3個月後其末端擴大形成原始鼓室的下部。咽囊的近端則變窄形成咽鼓管。大部原始鼓室原為一個潛在的腔隙,其中充滿間充質組織,內有聽鼓的始基。內胚層上皮隨咽囊的向外擴展而長人鼓室,並覆蓋在發育中的聽骨、肌腱和韌帶的表麵。以後,內胚層上皮向上、向後擴展到鼓竇和乳突氣房。鼓室上皮外的結締組織和骨組織均由間充質分化而成。當聽骨開始分化並骨化時,其周圍的間充質組織變疏鬆,細胞成分也較少。胚胎18~21周時,間充質組織更為疏鬆,並具有空泡化和黏液樣的特性。胚胎第22周,黏液樣結締組織被吸收,錘骨、砧骨、鐙骨漸形成,並有鼓索長人。至此,鼓室發育完成。
鼓室壁有黏膜覆蓋,並反折到聽骨等結構上。在反折過程中,兩層黏膜互相接觸而形成不少皺襞。這些皺襞的形成,使鼓室劃分為幾個間隙。有人稱聽骨鏈、韌帶、鼓膜張肌、鐙骨肌和肌腱等結構為鼓室的“內髒”,而稱這些皺襞為“腸係膜”。
一般認為鼓室黏膜的上皮自第一咽囊的內胚層上皮衍化而來,因此,鼓室黏膜上皮與鼻咽部的呼吸上皮相互連續。但也有人認為它是由內胚層和中胚層共同衍化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