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耳胚胎學(三)(1 / 1)

三、聽骨

聽骨包括錘骨、站骨和鐙骨,分別來源於第一鮑弓和第二鰓弓的中胚層組織。鐙骨頭和砧骨體由第一鰓弓軟骨的背側端發育成,錘骨柄和砧骨長腳來源於第二鰓弓的116化化11軟骨。鐙骨起源於第二鰓弓軟骨。

胚胎5周,錘骨和砧骨為一團間充質團塊,胚胎7周發育形成錘骨和砧骨的原基。胚胎8周,錘骨和砧骨分離,錘站關節形成。砧骨長腳的始基向鐙骨環方向生長,與鐙骨頭接觸,形成砧鐙關節。錘骨柄向下生長,包繞在鼓膜黏膜與纖維層之間,錘骨長突由獨立的膜內骨化形成。胚胎16周,砧骨開始骨化,胚胎17周,錘骨開始骨化,出生時錘骨和砧骨的大小和形狀已與成年人相似。

胚胎5~6周,可以辨認出鐙骨原基。此時,鐙骨原基向耳囊方向生長。胚胎7周,鐙骨呈環形,環形的鐙骨直接與耳囊接觸,在耳囊上形成一個凹陷,為卵圓窗的部位。鐙骨足板為雙重胚胎起源,軟骨形成鐙骨足板的鼓部,耳囊形成鐙骨足板的前庭部,鐙骨足板周圍的耳囊變薄,由纖維組織替代,形成鐙骨環韌帶。胚胎8周,砧鐙關節形成,胚胎10周,鐙骨頭和兩腳已與成人骨相似,胚胎19周,鐙骨開始骨化,胚胎35周,鐙骨已達成人大小。

四、鼓室黏膜皺襞

胚胎12周始,中耳內形成4個囊,即前囊、內囊、上囊和後囊。在這4個囊互相接觸的部位形成黏膜皺襞,在皺襞的黏膜層之間有中胚層殘餘,包括供給鼓室“內髒”的血管。

前囊最小,形成前囊,有時,前囊可以向上擴展到鼓室蓋,向後擴展到錘骨上皺襞。內囊形成鼓室上隱窩,內囊通過前鼓室峽向上擴展,通常再分為3個小囊:前小囊形成鼓室上隱窩的前室;內小囊形成砧骨上間隙和砧骨內側間隙,通常在錘骨外側皺襞和砧骨外側皺續之間向前分出一支,形成間隙;後小囊向後擴展,使顳骨岩部的乳突氣房氣化。上囊向後、外擴展,形成後囊和砧骨下間隙。上囊的後部向內擴展,通過錐隆起進入鼓竇,最終使來自顳骨鱗部的乳突氣房氣化。在成年人鼓竇和乳突內,上囊和內囊之間的黏膜皺襞持續存在和繼續發展,可以形成一個骨性間隔,稱為隔。後囊向下沿下鼓室擴展形成圓窗龕、鼓室竇和卵圓窗龕大部,後囊通常擴展到鐙骨肌腱之下,使後鼓室氣化。

五、肌肉和韌帶

中耳有兩塊最小的肌肉,一為鼓膜張肌,附著在錘骨上,另一塊更小為鐙骨肌,附著在鐙骨上。

鼓膜張肌起源於第一鰓弓,由第一鰓弓神經三叉神經下頌支的鼓膜張肌神經支配。胚胎16周,可以分辨出鼓膜張肌的肌肉和肌腱。鼓膜張肌肌腱附麗於錘骨柄上端近頸部的內側麵,胚胎後期,圍繞鼓膜張肌形成鼓膜張肌半管。鐙骨肌起源於第二鰓弓,由第二鰓弓神經麵神經的分支鐙骨肌神經支配。

錘骨前韌帶由軟骨的上部形成,錘骨外側韌帶、上韌帶、砧骨後韌帶和上韌帶的來源可能與鼓室黏膜皺襞的演變有關。鐙骨環韌帶來源於原始耳囊軟骨。

六、咽鼓管

咽鼓管由第一咽囊發育形成。胚胎4周始第一咽囊形成一個裂隙狀囊袋,稱管鼓隱窩,管鼓隱窩的最外端與第一鰓溝的外胚層形成暫時性接觸。胚胎7~9周,第二鰓弓迅速生長,壓迫管鼓隱窩的中端,管鼓隱窩遠端的膨大部分形成鼓室,近側端形成咽鼓管。

胚胎12周末,原始咽鼓管周圍的中胚層形成4個軟骨中心,通過軟骨形成過程,形成咽鼓管軟骨部。最早形成的是咽鼓管咽部的內側板。胚胎16周,外側板開始發育。胚胎20周,咽鼓管軟骨發育完畢。胚胎16周,咽鼓管纖毛柱狀上皮形成。胚胎6個月,軟骨部增生,胚胎7個月,顳骨岩鱗部和鼓部骨化,形成咽鼓管骨部。

七、鼓竇和乳突氣房

管鼓隱窩形成鼓室以後,向上擴展形成上鼓室。胚胎22周,鼓室向上擴展至上鼓室,上鼓室向外、向後擴展形成鼓竇。至胚胎34周,鼓竇已形成具有一定大小的空腔。

乳突是由中耳背部擴展而來,乳突氣房是由鼓竇擴展而來的。出生時隻有鼓竇,無乳突氣房出生6~7個月,乳突開始發育,2歲以後始具雛形,至青春期發育完成。乳突氣房的黏膜與鼓竇和鼓室黏膜相延續。